“中國很可能不對從歐美韓進口的太陽能多晶硅課征‘雙反’稅,原因是這將對中國本土太陽能硅片、電池、模組供應商等下游制造商產生沖擊。”這種說法在中國多晶硅制造企業看來實屬歪曲事實。
美國投資機構美新集團(MaximGroupLLC)分析師艾倫(Aaron)近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很可能不對從歐美韓進口的太陽能多晶硅課征“雙反”(反傾銷和反補貼)稅,原因是這將對中國本土太陽能硅片、電池、模組供應商等下游制造商產生沖擊。
但在中國多晶硅制造企業看來,這一說法實屬歪曲事實。
“中國多晶硅制造商在技術、產業規模方面都具備了主供應能力,在征‘雙反’稅后,中國多晶硅將成為供應主力,并能保持價格穩中有降,不會增加下游負擔,為光伏提供原料保障。”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呂錦標2月1日對國際商報記者說。
國際商報記者了解到,中國商務部擬在2月20日對此案進行初裁,6月20日作出終裁。市場預計初裁稅率可能在40%左右。
征稅后硅價仍將處于低位
中能硅業是去年向中國商務部提起對歐多晶硅“雙反”調查申請的四家中國企業之一。根據相關程序,初裁結果有可能在今年2月下旬公布。
但美新集團的研究報告指出,“雖然對進口的多晶硅課稅將可報復美國對華光伏加收關稅的做法(歐洲也考慮跟進),但這么做對中國本土太陽能硅片、電池、模組供應商的沖擊恐怕會高于其受惠程度”。
報告指出,市場猜測中國可能會對進口的多晶硅課征50%的關稅,這意味著多晶硅價格將會上升至30美元/公斤,進而讓中國太陽能模組的每瓦特最低制造成本上升0.05美元至約0.65美元;相較之下,目前中國太陽能模組的每瓦特平均售價僅為0.60~0.65美元。
呂錦標認為,報告意圖很明確:引起中國光伏下游企業的反對,給中國的“雙反”施壓。但他表示,“下游企業承壓”一說根本站不住腳。
數據顯示,2012年全球交易的太陽能多晶硅約23萬噸,交易均價約26美元/公斤,達到歷史低位。但呂錦標說,若中國對美韓歐開征“雙反”稅,下游制造商將相對更依賴國內多晶硅供應商,這固然會推高目前國內多晶硅約16美元/公斤的現貨價格,但不會超過25美元。
更為重要的是,國內多晶硅供應充足,硅價將受供需平衡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約。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統計,2013年保利協鑫等國內一類企業確保 10萬噸以上的供應。這將滿足國內七八成的多晶硅需求量。“所以對中國光伏下游企業而言,多晶硅‘雙反’稅擋住進口的同時,并不會影響硅料供應量,也不會增加硅料采購成本。”呂錦標說。
再駁“貿易報復”論
除了使用“報復”一詞形容中國的“雙反”調查,報告還指出:“中國展開的調查政治意味濃厚,預期中國方面的判決至少會等到歐盟于5~6月份決定是否要向中國太陽能產品課稅后才出爐”。
呂錦標再次對國際商報記者強調說,中國多晶硅提起“雙反”是由于中國多晶硅產業受到進口多晶硅低價傾銷損害,是產業本身利益受損后正當的維權行為,并不是西方國家想象的出于政治目的。
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2011年,從歐盟進口的多晶硅價格逐年降低,從2008年1378元/公斤大幅跌落至2011年的376元/公斤,降幅高達73%。2011年以來,被調查產品的價格下跌情況更為嚴重。2011年1~6月,平均進口價格為462元/公斤,但2012年1~6月的價格已降至174元/公斤,價格一年內下降了62%。
此外,申請人提供的證據額充分證明,2011年5月~2012年4月,美國被調查產品的傾銷幅度達到54.41%,韓國被調查產品的傾銷幅度達到48.77%。國內相關產業因此陷入困境的報道也頻現報端。
“歐盟對中國太陽能產品提起‘雙反’是另外主體的案子,由于受理機構、申請主體和標的不同,中歐互訴的兩件案子是完全獨立的,推進程度遵循自身情況,并不存在相互影響進程的猜測。”呂錦標說。
事實上,盡管中國已祭出“雙反”大旗,但歐美韓等地區去年12月份對華出口的多晶硅還在增加。硅業分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12月份我國多晶硅進口量為6754噸,環比增加17.0%。
對于其中原因,呂錦標解釋說:“中國決定對國外多晶硅進行追溯征稅后,一些國外企業便在中國設立許多臨時公司進口硅料,造成中國進口量不減反增。一旦中國征稅,這些公司又會關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