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初,沿海核電項目之一——山東海陽核電站的建設準備工作火熱進行,而在相隔千里的湖南、湖北、江西3省,內陸核電站已陷入沉寂,在十二五期間,即至少3年不開工,還要做好現場設備的維護、已有資產的優化和減虧等工作。
行業研究員認為,雖然沿海核電項目的重啟給國內核電企業帶來了重大的利好消息,但是“十二五”期間不建設內陸核電站的決定卻讓更多的核電項目遭受嚴重沖擊,有關內陸核電站出路的探討成為業內人士非常關切的話題。
核電站建設的資金投入較大,每千瓦時的裝機容量要投入過萬元人民幣,整個項目的完工至少需要上億資金的支撐,這對于拉動相關產業、當地經濟確有重要作用,也難怪內地省市十分熱衷上馬核電項目。利益驅動、政績作祟使得地方政府非常樂于這種大投資工程,然而,未拿到“路條”就動工的做法著實令人慨嘆,政府考核機制的錯位、監察機制的缺失使核電項目的意義遠遠超越能源項目、電力項目的范疇了。但內陸核電站并非“無藥可救”,尚有辦法可以幫助地方政府減少損失。
針對仍處在規劃階段的內陸核電站,問題相對簡單許多,直接叫停項目可行性研究,責令地方政府將前期規劃方案作出調整,嚴禁核電項目規劃工作死灰復燃即可。地方政府、有關企業可以避免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將可能發生的損失直接扼殺在“搖籃”中。這是內陸核電項目減損的最理想措施,尤其是爭議較大、爭執不休的核電站更應果斷“封殺”。
另一方面,若內陸核電站已經開工,前期投入已經完成,諸多工作已有所收效,那么挽救措起來難度更大:強制拆除必然造成重大損失、前期投入也付之東流,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數額更為巨大,相關產業和企業都將受到不良沖擊。地方政府可以考量和沿海核電站的主導企業洽談合作,將設備轉移或者重復利用,從而達到既可以避免重復建設,又可以幫助地方政府降低損失的目的。
《新能源行業競爭情報分析及點評》指出,核電在我國能源構成中所占比重較小,遠未達到市場預期,其未來發展前景并不明朗。當前我國正處在能源結構優化調整的關鍵階段,光伏、風電、水電等能源的利用是政府部門更為關切的話題。若這些能源利用方式能夠得到很好開發,結構優化工作順利開展,核電在我國能源電力行業所發揮的作用將會更小,是否亟待大規模上馬核電站還需另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