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伊始,“寒冬”中的光伏產業相繼迎來利好,在國務院確定促進光伏發展的“5條新政”發布不足一個月,中國新能源海外再次傳來技術并購佳音:1月9日,專注于薄膜太陽能的漢能控股集團(下稱漢能)正式宣布完成對美國CIGS薄膜組件制造商MiaSolé的并購,漢能正式購買這家市值超過20億美元的全球領先薄膜光伏企業,獲得100%的股份。
這也是繼去年6月成功收購市值12億歐元的德國光伏巨頭Q-Cells旗下全資子公司Solibro之后,漢能在全球技術整合領域的又一次成功突破。而僅僅一個月前,該公司宣布2012年薄膜組件年產能已達到3GW,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薄膜太陽能企業。
這樣一來,在薄膜太陽能生產規模和技術兩個方面,漢能雙雙實現了登頂世界第一,這也預示著中國清潔能源企業正在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飛躍,憑借對技術創新的追求在世界能源舞臺贏得了更多話語權。
整合全球薄膜技術搶占市場高點
整合全球薄膜技術,提高薄膜光伏組件轉化率,這是漢能搶奪市場高點的重要戰略舉措,而此次收購正是漢能在全球技術整合方面又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將全球薄膜光伏組件轉化率最高的兩家公司并入其中,漢能用意不言而喻。
在未來光伏發展中,分布式發電將是光伏應用的主要形式,而薄膜由于自身質輕、可卷曲等特點,是最適合這一應用的技術路線。目前,多數歐洲國家的光伏建筑一體化應用比重已經超過了80%。在國內,為了促進光伏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國家陸續出臺了相關產業政策進行扶持,我國薄膜太陽能大規模應用化的時代已經到來。
正是基于對光伏市場發展的預見性,2009年漢能進入光伏領域,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選擇了當時不被市場關注的薄膜技術路線。依靠金安橋水電站每年幾十億的現金流,在短短的三年中,這家以水電起家的民營清潔能源企業投資了270億元,強勢進入薄膜太陽能領域,并迅速崛起。目前漢能在廣東河源、四川雙流、海南海口、山東禹城、浙江長興、江蘇武進等地的薄膜太陽能研發制造基地已陸續投入使用。據了解,這兩筆收購幫助漢能大幅提升在非晶硅鍺、納米硅及銅銦鎵硒等七項薄膜太陽能產品量產方面的技術優勢,從而使其薄膜太陽能技術實力達到世界第一。
布局全產業鏈帶領產業轉型
與晶硅技術路線相比,薄膜技術路線具有低成本、低能耗、無污染、質輕、可卷曲等諸多優勢,因此薄膜化、柔性化被視為世界太陽能發展的趨勢。但是,一方面由于很難突破光電轉化率等技術壁壘,技術成本高;另一方面,一些薄膜光伏企業自身在產業結構上存在短板,即使擁有技術實力,也很難形成市場效應。因此,雖然薄膜技術在海外市場已經成為主流的光伏路線,但從FirstSolar的經驗上看,規模化生產、全產業鏈整合,是光伏企業實現正常發展的有力保證。而當前的漢能,恰恰走的正是這條路線。
與許多企業主要做光伏組件不同,漢能和FirstSolar都采用了從原料、組件到電站的全產業鏈布局。作為國內薄膜光伏領導者的漢能,將自己定位為系統集成商的角色,為客戶提供的是太陽能發電系統。通過產業鏈整合,漢能得以充分發揮自身技術、規模、經驗的優勢,提升各環節效率,降低最終產品成本。
為了擺脫光伏產業對海外市場的過度依賴,國家積極推進國內光伏市場的規模應用,國務院“新五條”重要一條就是積極開拓國內光伏應用,鼓勵社區光伏發電,明確了光伏發電的增值稅與風電增值稅的同等待遇。而國家電網也于去年底發布《關于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承諾免費接入光伏電力,解決了分布式發電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使整個行業又重新充滿希望。
在國內光伏產業集體低迷的情況下,漢能的成功或許給了大家更多的啟示,也為未來光伏產業的轉型提供了最好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