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聯新能源商會秘書長曾少軍日前在展望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時表示,未來十年,我國的能源結構將逐漸從以化石能源為主轉向以清潔能源為主,從高碳能源為主轉向以低碳能源為主,推動我國能源生產與消費的革命,并將取得比較大的突破。
對此,國務院參事、國家能源專家資源委員會副主任徐錠明認為,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能否解決未來的能源問題,主要取決于對能源高科技的擁有。
未來能源取決于科技突破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消費也快速增長、總量不斷擴大,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使得碳排放居高不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資源約束日趨增強、能源安全風險凸顯,傳統的能源消費模式急待轉型。
我國在發展經濟過程中,能源投入很大。事實上,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工業革命,需要巨額的先期投入。據測算,在過去幾十年里,為了找到一桶石油,需要花費3.5桶石油的代價。而如今,互聯網和可再生能源相結合帶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將帶領社會進入低碳時代。
國務院參事、國家能源專家資源委員會副主任徐錠明介紹,近年來,以低碳為代表的綠色發展在全球蓬勃興起,美國和德國已經取得先導性技術突破,有可能占據“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制高點。而我國部分能源企業過于依賴傳統能源,卻沒有看到未來能源發展的方向。2010年,我國制定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雖有一半是能源產業,但我國與世界存在較大差距。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我國能不能跟上世界的步伐,決定了我國未來新能源的發展程度。
在徐錠明看來,解決未來能源問題,并不取決于對能源資源的擁有,而是取決于對能源高科技的擁有,取決于能源科技的突破性的進展。像煤炭企業、石油企業,今后不取決于煤和油的資源,而取決于科技在資源上的突破,這是“第三次工業革命”所面臨的任務。
發展新能源應優先重視儲能
徐錠明分析,“第三次工業革命”將給社會帶來全新的能源系統,化石能源驅動的工業時代即將結束,以石油為基礎的工業革命逐漸衰退,永遠不會再回到頂峰狀態。在本世紀中葉,社會能否進入可持續發展的低碳時代,互聯網和可再生能源的結合是希望所在。而完成這一過程,需要幾個支柱:第一,將傳統的化石能源轉為可再生能源;第二,今后所有建筑物都將是微型的發電廠;第三,雖然可再生能源處處都有,但不是時時都有,所以要發展儲能技術;第四,建立能源互聯網,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各個地方的電力網轉化為能源共享網絡;第五,將新能源、新的汽車、新的物流相結合,形成新的物流形式。
徐錠明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將促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變革,而能源革命將促進人類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在新能源革命中,儲能是很重要的一環。他介紹,在新能源革命中,節約能源提高效率、推動低碳能源發展、確保區域能源安全、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利用、建設和使用分布式能源、智能電網建設與使用,均離不開儲能與儲能裝置,但在我國現在還沒有引起更大范圍的重視。
實際上,儲能產業的發展主要依賴于技術的突破,一個是降低成本,另一個是提高儲能裝置的可靠性。而目前,我國新能源尚不具備市場競爭力,需要政策扶持才能生存發展。所以,我國要從新能源革命的角度看儲能,從戰略高度確定儲能發展,從產業發展未來部署儲能,從能源技術智能化抓儲能。目前,儲能已經寫入國家“十二五”規劃,我國要依托信息、控制和儲能等先進技術,推進智能電網建設。但是,目前儲能還沒有產業化,對儲能的認識也還不夠。
徐錠明介紹,雖然國內外很多學者對大規模建設儲能電站存在各種質疑,但仍然重視儲能新產業的研發,通過與科研單位和院校聯合,搶占這一新興產業的科技高地。其中,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在財政、政策、產業發展及標準上,都對儲能做了詳細的規定和支持。
事實證明,儲能在分布式能源、智能電網、可再生能源中的應用,以及在未來能源安全方面,意義重大。我國重視儲能和儲能裝置的發展,不但要看到它的重要性,還要推動儲能的產業化,和世界同步進行。雖然業內人士對智能電網的定義并不一致,但是必須結合我國特點來建設智能電網。同時,我國的思維總是落后于世界,嚴重制約了我國分布式能源的發展。
“第三次工業革命”要求轉變能源觀念,推動智能電網的發展,而智能電網從根本上改變了電力工業的思維方式。其中,用戶智能是電網智能的基礎,用戶意愿是電網智能的前提,能上網是電網智能的要求,節能減排是電網智能的內在。我們必須把握機遇并投身“第三次工業革命”,才能真正推動智能電網的建設和發展。而智能電網的發展和變革,配電網將會首當其沖。在不久的將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科技急劇下降的成本將使地球上每個人都可以進入分布式的能源網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