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電力設備制造企業不得不重新審視中國。
2012年,無論是ABB與國電南自成立合資公司還是GE與中國西電共建研發中心,亦或是西門子與上海電氣在風能領域攜手合作,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電力市場中,跨國公司與本土企業之間正在發生著“由師變友”的微妙變化。當“超國民待遇”變得模棱兩可,低廉勞動力成本時代即將終結,逐漸掌握世界核心、先進技術的本土企業開始更加成熟兇猛,跨國企業地位岌岌可危,仿佛進退失據。
“中國已經不再是一個低成本的國家,外企通過技術轉讓和中方建立由外方主導合作公司的時代已經過去,在中國這樣一個活躍的全球第一大電力市場中,我們正努力成為一個更加本地化的企業。”阿爾斯通中國(簡稱“阿爾斯通”)總裁兼阿爾斯通交通運輸亞太區總裁濮利康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施耐德電氣(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簡稱“施耐德電氣”)中國區副總裁王潔也認為:“中國已不再是人口紅利的市場,對跨國公司而言,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已被提到新的高度。中國已成為施耐德電氣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場。”
“本土創新”是制勝法寶
向來復雜的中國市場正在發生著一系列的復雜變化,“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訴求將愈加明顯。如果說跨國企業不能徹底讀懂中國,那“為中國創新”不失為一劑揣摩她的“良方”。除了在中國設立研發機構、提高研發投入外,包括產品、服務、營銷、管理、人才甚至社會活動方面的全方位、全流程的創造性思路與實踐似乎更能符合中國市場的實際情況。
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施耐德電氣從進行本土化制造到本土化服務轉型,并將帶有“中國原創”精神的產品和技術輸送到全世界。“‘中國原創’的內涵不僅限于產品制造與研發,更全面地包括了量體裁衣式的服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以及人才培養創新。”王潔認為,中國經濟的強勁發展為施耐德電氣的持續創新提供動力源泉。
“中國市場已經進入了一個以創新、合作、共同發展為標志的新的商業周期。”濮利康指出,沒有創新與研發,就沒有企業的未來。2011~2012年,阿爾斯通在研發上的投入高達6.82億歐元。發電領域的GT13E2燃氣輪機、Haliade150型海上風機、用于核電汽輪機的LP75型超長末級葉片等是本土創新的最好例證。
GE的CEO杰夫?伊梅爾特曾提出“反向創新”的概念,即從距離需求最近的地方進行創新,而非發達國家將技術、產品等創新成果拿到發展中國家的傳統方式,現在看來,這種趨勢愈加明顯。“全球標準化產品一統天下如今對于絕大多數公司來說都已不太現實。包括產品、渠道在內的一整條產業鏈需要做迎合中國市場的本土化創新。”GE中國公關總監李國威說。
對于現階段的中國而言,不在于有多少創新技術帶進來,而是應該更加看重是否有創新人才進來,能夠在這里創造孵化技術創新的環境。
全球研發中心成趨勢
ABB集團電力系統部北亞區及中國負責人劉信剛將ABB比喻成“混血”企業:“現在的ABB集團已經成為一個真正的全球化和多元化公司,無論在哪個國家都能最大限度貼近這個市場,同時保持自身特質。這不僅有利于它在不同國家的市場開拓,也使它在各個國家間的資源整合、調配調動更為自如。如ABB中國不只服務于中國,而是成為ABB在全球的采購和出口中心之一,研發也在為全球市場服務。”與跨國公司研發投資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內部不同,隨著“金磚四國”的崛起與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新興市場在全球經濟中占據越來越多的份額,正如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力市場一樣。在此形勢下,跨國電力設備公司業務重點不斷向中國市場轉移,研發重心也更加傾向于靠近中國市場,以增強反饋速度、研發出更適合中國市場的產品。
“阿爾斯通在華的三大業務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制造的本土化,還將更加注重設計和研發的本土化,以此來更加貼近中國市場并且滿足中國客戶不斷增長的需求。
同時,我們的研發和創新也面向全球市場。”濮利康告訴記者。
“中國市場是施耐德電氣全球重點業務區域,很多有關全球戰略的重要決定都是從中國發起的。未來,施耐德電氣相應產品線從研發、制造到市場將以中國為基地。”王潔說。
事實上,研發全球化已成為繼貿易全球化、生產全球化、金融資本全球化之后的一個重要趨勢。包括施耐德電氣、阿爾斯通在內的許多跨國電力設備巨頭已經將在中國研發機構的戰略定位,逐漸從技術支持、中國研發中心、亞太研發中心上升為全球研發中心的最高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