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前幾年蜂擁而上的投資發酵后,過剩、洗牌成為眼下國內LED行業的熱詞。
LED領域專業性產業研究機構日前發布分析報告稱,2012年國內LED行業總產值預計將從2011年的1540億元增至2059億元。但是,由于產能過剩,產業鏈條上一些環節失衡,產品價格出現大幅下滑,如封裝價格下跌4成,芯片價格下跌3成,LED配套產業事實上已步入微利甚至無利時代。在市場競爭加劇的情況下,一批技術、市場能力偏弱的中小配套企業將被淘汰、重組。
外界對LED產能過剩的質疑仍在繼續。在此背景下,我市LED相關企業亦未能獨善其身。據了解,由于大多數企業未能掌握核心技術,同質化競爭激烈、成本居高不下、利潤空間被壓縮。
處在分叉路口上的重慶LED產業,將向何處去?
產能過剩下的“馬太效應”
在去年12月中旬于深圳舉行的“LED峰會”上,劉曉大吐苦水:“下半年因‘三角債’太多,公司流動資金很吃緊。”
劉曉是英特美光電(深圳)有限公司總經理,他經營的這家公司,是國內LED行業主要的熒光粉供應商之一。劉曉說,“三角債”就像擊鼓傳花客戶欠LED應用產品企業的錢,應用產品企業欠配套企業的錢,配套企業只能欠上游材料供應商的錢。
應收賬款激增的背后,是LED產業各個環節產能過剩、競爭加劇。
近年來國內上馬LED項目的企業數量不少,但在民用市場有待激活、商用市場剛剛起步之際,LED產品市場訂單大多還是依賴于政府工程訂單和政策支持。大企業可以憑借技術、資源等優勢拿到更多政府訂單,而缺少技術、品牌的中小企業要得到政府訂單相對較難。在此情況下,LED行業兩極分化的“馬太效應”越發明顯。
本地LED企業也是“冰火兩重天”
這樣的“馬太效應”,在我市LED行業內已然顯現。
今年元旦期間,位于北碚蔡家的四聯集團LED產業園一片繁忙。四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要趕制6600萬顆高品質燈珠,用于生產蛇年春晚所需舞臺LED顯示屏。
在國內同行大多都在“過冬”之際,四聯光電卻是“風景獨好”。四聯光電人士表示,這是因為“技術走到了世界前沿,企業有了核心競爭力。”
自2008年收購霍尼韋爾位于加拿大的藍寶石工廠以來,四聯并未立即涉足LED照明業務,而是專注于產品研發和自主創新。憑著技術過硬的產品,四聯光電近年來在藍寶石基片、照明應用和封裝等三大關鍵領域均取得不俗表現。這位負責人透露,去年該公司LED產值接近6億元,今年產值增幅預計將超過30%。
和四聯光電相比,市內其他LED企業的處境卻不大妙。
“8年多前在高新區建廠初期,LED產品一度供不應求,但是這種情況并沒有持續太久。”重慶瑞奧科技有限公司經理江平坦承,由于同質化競爭等原因,當前LED行業利潤相比早年間已大大降低。
重慶市LED照明研發和產業聯盟一位人士稱,LED產業涉及原料、生產、封裝等多個環節,由于中下游產業技術門檻較低,近年來有大量企業扎堆進入。目前,全市LED相關企業中,有80%以上集中在封裝、應用等中下游環節,產品同質化情況相當嚴重。
缺乏產品核心技術,則是這些企業處境艱難的另一大原因。據了解,目前整個LED產業鏈上游基本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中下游企業的芯片以進口為主。這部分企業對芯片等的采購價沒有話語權,成本居高不下。在同質化競爭造成產品供過于求的情況下,為消化庫存,它們只能通過“價格戰”的方式殺出條血路,利潤縮水在所難免。
產能過剩?其實是產業鏈發展失衡!
LED行業產能是否過剩?
重慶市LED照明研發和產業聯盟教授高曉霞認為,目前我市LED產業存在的問題不是產能過剩,而是在產業鏈中下游環節企業偏多,包括芯片在內的上游企業太少,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發展不平衡。
重慶光赫照明器材公司總經理黃秉六也承認,少有企業涉足襯底、外延片、芯片等上中游環節,是本地LED產業發展的最大軟肋。
對于行業未來走向,接受采訪的數位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政府政策扶持仍將是推動LED產業發展的關鍵。事實上,對于LED企業利好的政策也在不斷出臺。
2011年,我國宣布了白熾燈退出計劃。去年10月起,國內已禁止進口和銷售100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白熾燈,國務院還安排專項財政補貼,推動節能家電等產品銷售,重點推廣節能燈和LED燈“進家入戶”。
高曉霞認為,目前國內LED產品終端應用仍以大屏幕的背光和顯示為主,在民用照明和公共照明領域存在巨大的市場。LED企業在拓展這些領域時,除需要政府繼續施以財政補貼外,在政策支持上也需給予更多便利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