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工業機器人裝機總量已達到一百多萬臺,主要分布在日本、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以汽車制造業為例,每萬名生產工人占有機器人的數量,日本為1710臺,意大利為1600臺,法國為1120臺,西班牙為950臺,美國為770臺,中國還不到90臺。如果考慮到制造業整體對機器人的需求,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潛力巨大。有鑒于此,國際機器人產業巨頭紛紛在華建廠,全力拓展中國市場。
中國機器人生產企業面臨著機遇與挑戰:一方面是巨大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則是要與狼共舞,跟國際巨頭短兵相接,爭奪市場。
國內機器人產業受制于跨國公司的技術壟斷,難以“自主”;但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的報告認為,技術與產業并非單向的“因果關系”,建議先建立產業化平臺,扶持自主品牌整機企業,以規模化應用帶動持續研發,尋求技術突破。
機器人技術,上海一些高校和研究機構有一定研發實力,不過這些研發零散、不連續,且局限于實驗室;而有影響的本地大企業對自主研發熱情不高,目前在做產品自主研發的是一些中小企業,盡管發展勢頭不錯,但關鍵部件幾乎全靠進口。因此,上海迫切需要建立大型整機企業來牽引產業鏈,有效整合國內的各方力量,推動機器人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研發。
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表示,機器人的制造及應用水平,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制造業水平,發展機器人產業應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機器人的廣泛使用是我國從制造業大國走向制造業強國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加大了對工業機器人產業的關注程度,“十二五”規劃中明確了對工業機器人產業予以重點扶持。目前,我國機器人產業化正處于關鍵的轉折點,如果政府能夠在基礎科學方面組織攻關,在市場開拓方面給予國內優勢機器人生產企業更大的扶持力度,我國機器人產業將步入發展快車道。
業內專家認為,工業機器人是一種典型的實踐性技術,應用是技術進步的動力。目前,我國已經能夠生產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平面關節型裝、點、搬運、碼垛機器人等系列產品,不少品種已經實現了小批量生產。但在基礎零部件制造方面還有一定的差距,特別是高性能交流伺服電機和精密減速器方面的差距尤其明顯,造成關鍵零部件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影響了國內機器人生產企業的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