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政府對LED產業的持續推動與支持,中國在LED上、中、下游已形成龐大的產業鏈,LED照明市場的版圖也日益完善。珠三角、長三角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但是,僧多粥少加之成本的攀升,使不少廠商慨嘆英雄無用武之地。與此同時,作為中西部地區新開放高地的重慶,正憑借區位、稅收、人力成本等諸多優勢,向投資商拋出橄欖枝。
山城的天時地利人和
重慶具有全國最大的西永電園保稅區、寸灘水港+空港雙功能保稅港區,可以做到一次申報、一次通關、一次放行。來渝投資企業可享受15%的所得稅優惠政策,甚至可以直接出口貨物免增值稅和消費稅、享受企業所得稅市級分成“兩免三減半”等優惠。而即將于2015年全線貫通的渝新歐鐵路, 13天就能直達歐洲,這與此前海運37天的行程,足足縮短了20多天,這也成為重慶對外招商的“王牌”。同時,重慶勞動力資源充裕,一年有400萬輸出勞動力,能保障企業生產,解決用工荒問題。
瞄準這一契機,華碩、宏碁、惠普三電腦巨頭紛紛落戶山城。目前,重慶集電腦、汽車、摩托車生產基地為一體,由此催生出對LED背光與車用照明的強大需求,更燃起了LED企業投身西部的熱情。
圍城里的困惑:LED產業鏈發展不平衡
重慶的LED產業起始于2005年,在短短幾年時間內發展迅猛,企業數量已近百家。 據重慶LED聯盟的統計數據顯示,該市的LED產業已初具規模,年產值超過20億元,且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長。
然而,大多數LED企業的處境,并不是那么美好。由于未能掌握芯片等核心技術,加之中下游產業技術門檻低,目前重慶的LED產業中下游環節投資偏多,而包括芯片在內的上游生產企業過少,80%以上都扎堆在封裝、應用等中下游產業上,不僅稀釋了行業利潤,還使得同質化競爭激烈,利潤空間也在不斷地縮小。
盡管同質化競爭導致相互殺價,但由于包括芯片在內的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LED價格仍然高企。過高的價格使得市場推廣困難,而生產規模效應出不來又直接導致在國際原材料采購中缺乏議價權。重量級本土核心技術企業的缺失,已成為制約該市LED行業發展的硬傷。
如今,重慶的LED雖然享受政策扶持的光環,但也遭遇七年之癢,面臨坐吃山空的危險。而擺脫困境,需要政府,企業共同努力。
政府因勢利導
首先,鑒于本土核心技術企業的匱乏,政府可鼓勵下游企業往上游走,設置一些專項資金鼓勵企業向高端產品轉型升級,同時,鼓勵低端的封裝工廠進行合并,通過兼并或收購等方式實現產業整合,提升競爭力,共享資源,避免惡性競爭。
另外,重慶發展LED產業在于人才潛力較大。在全市50余所高等院校中,與LED相關的有近10所,比如重慶大學和重慶郵電大學,都有光電工程學院、通信學院等。所以,政府可以鼓勵大學資源和企業進行對接,強化產權合作。
同時,政府可以直接資助廠商,鼓勵廠商用比較低的價格推出產品,這樣使得廠商能把成本降下來,又可定出一個讓消費者接受的價格,而政府通過財政資助也可達到節能環保的目的,實現政府、企業、消費者多贏的局面。
此外,政府要避免過多干預市場,為企業創造公平、公正的發展環境,以促進LED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企業靠山吃山
對于LED企業而言,需要組建強有力的技術團隊,建立規范的生產基地與生產工藝,完善質量保障體系,加大LED技術的研發與創新力度。還要細分市場,產品走差異化發展路線。
需要注意的是,重慶盡管開辟了國際航空,鐵海聯運,渝新歐等出口物流通道,但初期出口量偏小,運作未達理想狀態,航線頻率不穩定,返程貨運組織困難,物流成本偏高。所以,有意于出口的LED企業,也需要充分考慮下來渝投資的成本,以免得不償失。
相比于出口環境的不盡人意,重慶當地的LED需求龐大。據重慶市經濟與資訊化委員會估計,LED晶粒需求量最大宗為筆記型電腦背光需求及汽車、摩托車的照明應用需求。在十二五計劃期間,平均每年汽車產能達320~400萬輛,摩托車1200萬輛,LED晶粒每年需求量將高達4~8.5億顆;筆記型電腦代工每年產量將達到8000萬臺,估計需求量為8.5~11億顆。疲于應對外貿的企業,不妨出口轉內銷,試水山城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