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造船新訂單創新低,鋼價跌至18年前水平,制造業困難重重。
金融寒冬,危機行業覓突圍之路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信息,今年1—11月份,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利潤同比增長3%。2012年接近尾聲,制造業困難重重的一年中,工業企業交出了規模穩增、利潤微增的不易答卷。
新年鐘聲即將敲響之際,部分行業乍暖還寒:全球造船新訂單創1999年以來最低,鋼價跌至18年前水平……“這是金融危機以來最冷的冬天,但花上九牛二虎之力,也得撐過去。”滬上一家船廠經營者的話,描述了處境之難,也代表了眾多企業尋覓突圍之路的決心。
鋼企自救,產能轉移
1—11月,國內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利潤下降47.9%,成為煉油行業之后,利潤下降幅度最大的工業行業。這其中,鋼價節節敗退,最低跌至1994年水平,成為行業下滑的最主要因素。
控制產量、提高質量是走出困境的必然選擇。1—11月,全國粗鋼和鋼材產量增速同比放緩6.9%和5.9%,但相比低迷的市場需求,整體增幅依舊難以消化。年初起,各大鋼企就開始采用各種“自救”辦法。進入農副產品、輕工產業、餐飲、物流等低門檻、快收益的領域成為應急選擇。但也有一些企業將鋼鐵主業的降速與升級作為治本之策,山東、河北等地的個別鋼企開拓細分市場,人無我有的獨特產品雖然產量不高,卻利潤豐厚。大型鋼企如寶鋼,今年以產能轉移和升級為調整主線,自主新工藝和新產品使之打贏“利潤保衛戰”。
船市擱淺,及時轉舵
據國際船舶行業權威機構統計,今年截至11月,全球船舶行業新造訂單量同比大幅下降47%。其中對新造傳統船舶投資金額同比下降26%,而在海洋工程領域的投資資金卻創下歷史新高。這意味著在幾近“擱淺”的船市中,“轉舵”已迫在眉睫。
上海外高橋(600648)造船公司及時轉型海工產業,近兩年內分別與中外知名客戶簽訂多筆先進鉆井平臺建造合同,今年11月,兩座鉆井平臺同時總裝,標志著上海海洋工程裝備進入了批量建造的新階段;江南造船廠今年逆勢反超,完工交船量創歷史新高,高新軍品也成為其有力增長點。
在船東接船意愿普遍不強的局面下,滬東中華公司與更多優質船東結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通過服務創新,開創與航運企業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商業運營模式,實現訂造雙贏。
救市光伏,轉型先行
日前,國務院正式確定促進我國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五項舉措,無疑讓今年遭受產能過剩、歐債危機、美國“雙反”調查連番打擊的光伏產業看到了“陽光”。
今年以來,全國光伏企業的開工率僅為60%—70%。截至10月,中國的光伏存貨高達7.47兆瓦,這需要全球光伏產業停產3個月才能消化。然而光伏產業還未到最冷的冬天,目前中國作為全球領先的光伏產業制造大國,有90%的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繼美國“雙反”調查之后,明年“雙反”同樣可能在歐盟成立,國內該行業將面臨雪上加霜。
國家提出對光伏“救市”的同時,也指出光伏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市場過度依賴外需等問題,要求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提高技術和裝備水平。目前,上海光伏產業已在轉型途徑上先行一步。據市經信委介紹,目前高端制造、研發環節已占上海光伏產業產值的一半以上,產業結構和抗風險能力顯著改善。上海對光伏行業并非一律鼓勵,而是重點支持薄膜電池、生產電池的先進裝備,以及高端組件三大高新技術領域。目前以晶澳等總部在滬的企業為代表,一批業內領先的光伏企業嘗試在海外投資電站建設,也有大型光伏企業表示,將抓住“政策救市”的機遇,轉向開拓國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