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7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認定從中國進口的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實質性損害了美國相關產業,將對中國產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征收 18.32%至249.96%的反傾銷稅,以及14.78%至15.97%的反補貼稅。接著,歐盟在11月8日發布公告,稱已對從中國光伏企業進口的硅片、電池、組件啟動反補貼調查,其對于中國光伏產品的反傾銷調查也早在進行中。
事實上,受經濟危機影響,全球需求疲軟,太陽能產品原材料價格已經大幅下滑,上半年中國光伏產品出口額大幅下滑,與2011年相比下降了31.49%。(據2012中國國際光伏產業發展論壇發布消息稱)這是六年以來首次出現出口額下滑的現象,如今出現了歐美兩個巨大市場的貿易保護“封殺”,中國的光伏產業鏈上的大量光伏產品制造商的寒冬已經越發地寒冷,不用等歐盟的仲裁確立,中國絕大多數的光伏企業已經看到了“滅頂之災”的來臨。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李俊峰就認為,中國光伏行業的艱苦時代可能不會太短,洗牌或需要3-5年。
就世界光伏產業的布局來看,中國是光伏組件加工大國,歐盟是最大的光伏市場,美國則是高速發展的光伏市場,歐盟、美國是多晶硅原料和光伏設備的最大輸出地。如今世界經濟下行促使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看起來光伏則是貿易保護戰爭打響的首個戰場,就國內來看,我國對于光伏行業出現的問題的處理方式或將對我國多個產業的轉型調整方式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光伏產業現已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行業危機,而光伏的發展并不能戛然而止,如何在長遠的光伏發展道路上同其他國家進行競爭,“雙反”引爆的諸多弊病已經顯現,這讓我們不得不反思,光伏,怎樣才能“絕處逢生”。
致命弱點:研發和應用
在“十一五”期間,盡管光伏產業被戴上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光環,但從現狀來看,我國的光伏產業依然擺脫不了原材料加工的本質。龐大的產能主要集中在利潤低廉的光伏組件環節,而90%的市場都在海外,這使得中國光伏產業一直處于畸形發展狀態。而這次貿易戰的出現,從好的一方面來看會產生倒逼效應,逼迫國內光伏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向上游(光伏設備)和下游(光伏電站運營)拓展,促進國內光伏企業的科技創新,提升行業競爭力。“雙反不過就是一個導火索。”這是記者采訪到的多位光伏從業人士對于此次歐美“雙反”行動的反應,他們大多都認為光伏自身問題已經存在已久,此次雙反不過是讓整個行業的問題提前暴露了。皇明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黃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感慨“我國的光伏行業現在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雖然皇明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在光熱上的投入大大超過于光伏,但是對于光伏,黃鳴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告訴記者說早在2000年,他就曾了解過光伏,在看到了光伏的發展前景同時也看到了我國光伏對于像德國這樣的國家在技術材料上的依賴程度之高的本質問題。“中國的光伏行業現在是一個靠補貼發展的市場,前些年大家對于政策太過熱衷,而且光伏產品制造的準入門檻低,一窩蜂地就都進入了這個行業,行業內大多存在缺乏自主開發和進行長期發展的能力,造成了現在這個‘兩頭在外’的局面。”
目前我國在上游晶體硅材料和下游發電市場里分別缺少了技術創新和市場消納能力,兩端的不成熟已成為了光伏行業的致命弱點,我國已經儼然成為了不折不扣的光伏產業制造大國,而不是制造強國。要解決中國多晶硅行業的問題,需要國家加大現有多晶硅生產線的技術改造,實現技術升級。國家科技部就組織實施了“十一五”支撐計劃和863重點攻關計劃對技術問題進行輔助。同時,國家發改委也組織實施了《高純硅材料高技術產業化重大專項》等政策項目對光伏技術發展難題上進行攻克。但是技術的研發需要時間,明顯的,光伏產業研發技術上的創新速度并沒有趕上避免我國主打的出口市場的收縮所帶來的傷害。
另一方面,由于我國曾在哥本哈根國際氣候會議上提出了具體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也就是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將其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中,這就促使產生了要盡快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壓力,“光伏,在近幾年的發展速度迅速,頗有1958年‘大煉鋼鐵’的景象,”一位在光伏領域從業多年的不具名人士這樣形容道。毋庸置疑,如此集中、突擊式的發展方式背離了正常的經濟發展方式,其導致的嚴重后果將是拖累其他產業的資源配置,影響國家整體發展速度的負面效應。“如果把歸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發展模式以支柱型產業的推行方式來規劃,后果將很讓人擔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陳道富提醒道。事實上,就2011年,全球光伏發電裝機量的總需求是27GW,但全球的產能達到了60GW,而其中50GW就在中國。而據統計,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地方政府規劃的建設千億光伏產業園區就達到20個,規劃產值達到2萬億元,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國內66家A股光伏公司存貨已逾500億元,而前三季度這66家公司光伏產品的銷售收入總額不到100億元。國內前十家光伏企業欠債超過1100億元。
尚德、賽維等光伏大佬們已經在第四季度出現了資不抵債的資金鏈問題,而這樣巨大的財務危機已經轉嫁到了地方政府上,因為在過去,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在渴望創造政績的沖動下,對光伏企業進行了“保姆式”的政策扶持,使他們從土地到融資都獲得了極大便利。但地方政府大多缺乏專業知識和評判手段,只是單純以投資額、年產值為標準,缺乏有效的規劃和引導,這也為行業盲目擴張和無序競爭提供了條件。在對于光伏企業的融資和管理運營模式上,純粹的依靠銀行貸款和地方支持在長遠看來具有巨大的聯動性風險效應,在未來考慮采取合同能源管理等經營模式對整個產業鏈的服務健全能力或許能夠讓光伏產業更健康和市場化。
不幸的是,現在大大小小的光伏企業已經出現了無法自救的困局,似乎到了政府不救不行的地步,而據了解,中央決策層亦對光伏問題已有直接批示,要求盡快制定措施,開啟國內市場,拯救光伏企業。目前國家能源局和財政部等相關部門正在緊急制定相應的補貼方案,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太陽能研究員王斯成在10月的北京的太陽能行業會議上就表示,中國政府很快會啟動一個700億元人民幣(110億美元)的緊急刺激計劃來拯救太陽能產業。光伏行業必須救,可是怎么救,要采取不只是進行亡羊補牢的填空方案卻是中國政府要深思熟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