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天,孩兒臉”。
波詭云譎的商界也是如此。
就在天象多變的3月20日,光伏產業內堪稱龍頭企業的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因無法歸還到期債務,被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據《破產法》,正式裁定實施破產重整。
利用光伏效應,使太陽光射到硅材料上產生電流直接發電,以硅材料的應用開發形成產業鏈的“光伏產業”,在當下這個崇尚環保節能、追求清潔能源的時代背景下,無疑是被視為極具發展前景的朝陽產業。
2000年,有太陽能電池專業博士學位的施正榮,顯然是慧眼相中了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回國創辦了無錫尚德。2005年,施正榮注冊成立了100%控投無錫尚德的“尚德電力公司”,并在紐交所上市。上市不久,股價就漲到40美元,施正榮本人也以23億美元成為2006年的“中國首富”。
僅僅用了短短5年時間,施正榮就“一夜暴富”成了“中國首富”,加之光伏產業所展現的光芒萬丈的“美妙前景”,兩個光環的疊加,無疑成了催化中國光伏產業快速興起的因素之一,2009至2010年,中國光伏行業風起云涌達到頂峰,中國掌控了65%的光伏產能和60%的全球市場份額。
但是光伏產業的“良辰美景”卻掩蓋了一個巨大陰影:從2002年企業第一條生產線投產至2011年的10年中,無錫尚德的光伏組件90%以上是出口海外。盡管尚德是全球市場多元化最成功的光伏企業,但至2010年底對歐美市場的依賴仍高達約70%。
龍頭老大如此,其他企業顯然也概莫能外。“盛況”之下,不能不讓人反思:光伏產業是否又是一哄而起?更有甚者詬病其為“一個毫無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是將“綠色輸海外,污染留中國”。
有關專家稱,光伏產業本身就是德國、西班牙為發展清潔能源,以政府補貼人為催生的產業。這些國家具有清晰的光伏戰略――以高額的財政補貼來吸引大量投資者,再逐年下調補貼力度,鼓勵光伏產業各個環節的生產商降低成本,最終使光伏發電成本接近于傳統能源。
似乎還沒等國人“面壁思過”,歐美的“貿易大棒”就劈頭蓋臉地砸了過來。自2011年11月起,美國、歐洲先后對中國的光伏產品提起“雙反”,這導致中國光伏產業的海外市場受到大幅壓縮,供求失衡快速惡化。正是在這一大勢的裹挾下,包括無錫尚德在內的所有光伏龍頭企業虧損不斷加劇。“中國企業措手不及,無法在短期內調整到位”,一家光伏大企業的老總如此坦承心境。
有利,一哄而上;無利,一哄而散。不少企業家的潛意識里,似乎仍然難以擺脫這樣的窠臼。曾幾何時,金屬保溫杯在國內興起,因一時帶來的豐厚利潤,很快形成了一個貌視“巨人”的龐大產業,而不消多時,一哄而起的“惡果”就很快顯現,市場無情的大洗牌,使得那些懷揣“發財夢”的企業輸得欲哭無淚。同樣,滑板車產業的興衰史,不也敘述了同一版本的“悲慘故事”?
在前不久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光伏產業聯盟主席朱洪山說:“目前90%的光伏企業已經停產。”人們不禁要問:中國的產業為何屢屢出現一哄而上、產能低端過剩,繼而因惡性價格戰導致行業性虧損的“周期律”?
無錫尚德的破產,固然有“一哄而上”的因素,但光伏產業仍然不失為一個有錦繡前程的朝陽產業。2012年2月國家發布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國家將支持光伏骨干企業做優做強,到2015年形成1家年銷售收入過千億元的光伏企業,3-5家年銷售收入過500億元的光伏企業。
所以,龍頭老大之死,不是其他企業“一哄而散”的理由,接受市場洗牌,適者方能生存。但愿“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產業現象能以光伏產業為拐點,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