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第一財經日報》日前報道,國電電力下屬大同二電廠門口被一輛來自山西煤銷集團大同分公司煤檢站的黑色轎車堵門,導致600余輛運煤車被堵在大門口。而據記者了解,電廠拒用大同本地煤源于“大同本地煤價太高”。但山西卻出臺過“煤電互保”政策。雖在推行伊始,有大量電廠接受,但目前“煤電互!闭哒诮邮苤鴽_擊。(10月21日《每日經濟新聞》)
地方煤企用車堵門,方法過激,但卻是對“煤電互!闭叩暮戏ū硶;而電廠舍近求遠,將橄欖枝拋給價低者,堅持的則是市場化原則,一點也不錯。那么,誰錯?顯然是“煤電互保”這一政策。
當初出臺這一政策,本身就是一種強迫行為。雖然彼時互相承認,但那是因為內外差價相當,無利害沖突。但這畢竟是個市場經濟時代,供求關系的應時而變是必然的,在煤炭的剛需面前,質優價廉永遠是首選。反而,棄價格低者而優先使用價格高的,因為違背了市場規律,就已經為未來可能的矛盾埋下了隱患,而如果違背常理,更容易引發人們的無端聯想。
市場經濟時代,市場的歸市場。政府所要做的,就是把發展和決策權歸還企業,在做好監管和引導的同時,將重點放在避免設置不利于市場公平競爭的市場準入門檻,打破地方保護的封鎖和壁壘。這樣做雖然可能一時會影響地方企業發展,但從長遠看,準入門檻降低了,地方保護政策壁壘打破了,所帶來的市場競爭卻有助于煤電企業擴張搶市、資本運營,也有利于撬動煤炭業內新的行業變局。然而,現在的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干預之手伸得太長,往往為了眼前利益,凡事都為企業做主,家長當慣了,直至大搞“拉郎配”也不以為意。如此利用行政手段影響市場價格和市場運行秩序,不僅違背市場經濟規律,也向市場釋放了錯誤信息,其結果必然是自我局限,發展欲速而不達。無論是河南還是山西,類似一紙“煤電互保”協議,顯然是悖逆市場經濟特征的壟斷行為,也突破了市場公平競爭底線,理應被叫停。
矛盾既出,當然要解。就眼下而言,辦法也不是沒有。比如可對企業損失進行估算,并迅速建立完善的價格指導機制與利益調節機制,通過取消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或者財政手段平抑電價跌、煤價漲的差價來平衡矛盾,彌補企業損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但這總歸是權宜之計。從長遠看,一個地方的產業發展,尤其是特色產業,必須提高產業集中度,打破區域壁壘。政府可以在兼并重組上作主導,著力解決好地區間的利益分配格局,清除體制和機制障礙以及行業壟斷等問題,尤其要對資源性產品不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進行改革,發揮好市場的基礎性作用,放棄對行政手段的過度依賴,讓市場決定企業走向,讓企業自身決定命運。十八大提出了簡政放權概念,就是要求政府部門把該放的權力放掉,把該管的事務管好,不缺位,更不錯位、越位。具體體現在這里,政府如果能在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安全生產、公平競爭等方面承擔起監管責任,就已經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