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國務院公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從“大氣國十條”透露的信息看,國家能源供需格局將出現重大變化,一直被暫緩的核電建設將大幅提速。
而此前,在“中國核電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臻也表示,在未來一個階段,核電發展還將大幅提速,預計到2020年,我國核電投產運行機組將達6000萬千瓦,是目前裝機容量的四倍。
業內預計,到2020年,我國新增核電設備市場規模將達到2700億元,相關核電設備制造企業將從中收益。
核電建設大提速
“大氣國十條”明確提出;積極有序發展水電,開發利用地熱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安全高效發展核電。到2017年,運行核電機組裝機容量達到5000萬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3%。
專家認為,在眼下風電、光伏受制于設備、儲能、并網“阻滯”的情況下,要實現2017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提高到13%的目標,必須依靠大規模替代化石能源的核電。
葉奇臻也表示,從環境、資源角度來看,核電與火電、水電相比,在節能減排上更具優勢。核電鏈的溫室氣體排放只是同等規模煤電鏈的百分之一左右。到2020年,按發展6000萬千瓦核電替代煤電計算,一年可以減排二氧化碳5.74億噸,占2020年全國排放總量的6.8%。
“相對風電而言,核電較風電更能有效替代化石能源。”葉奇臻說,一臺百萬千瓦核電機組與平均2兆瓦風電機組相比,相當于2000臺風機,2000臺風機將占領一大片土地,如果全部用風電來替代能源的話,恐怕還沒有那么多土地可以利用。
目前,我國已運行核電機組為17臺,裝機容量為1500萬千瓦;在建機組24臺,裝機容量為2600萬千瓦。“中國在建核電機組目前占世界核電的40%~50%,是在建核電機組全世界最大的國家。”葉奇臻指出,即使這樣,我國核電占總發電量的比例也只有1%~2%,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他表示,世界平均核電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14%~16%,如果我們要達到國際平均水平,中國未來核電裝機總容量應該為1.5億~2億千瓦,也就是說中國發展核電的空間還很大。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張克林也表示,發展核電已成為中國實施能源發展戰略,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節能減排的戰略舉措,未來核電發展將迎來更好的契機。
據葉奇臻透露,根據國務院要求,計劃“十三五”期間再建18臺機組,從而實現到2020年核電總裝機容量6000萬千瓦的長遠目標。
如果以目前國內百萬千瓦核電機組綜合造價150億元計算,到2020年,再建18臺機組,新增核電設備市場規模將達到2700億元。同時,在建機組部分設備仍在招標中,市場空間有望進一步釋放。
設備國產化率提升
據了解,今年多個核電建設項目已進入招標期。調研顯示,福清5、6號機組,海陽3、4號機組,三門3、4號機組,徐大堡1、2號機組,陸豐1、2號機組等多個項目均進入招標期,預計今明兩年開工,對應堆型多數為AP1000。
“近期多個核電建設項目招投標、三代核電技術多項關鍵設備國產化取得突破,這些利好消息為核電設備制造企業增強了信心。”葉奇臻表示,目前世界上在建的壓水堆三代核電主要有AP1000和ERP兩種,其中AP1000四臺核電機組全部在中國建造,目前國內制造企業已逐步掌握了AP1000關鍵設備的制造技術,已具備自主生產制造后續機組主要和關鍵設備的能力。
據國家核電技術公司設備部副主任簡靖文介紹,目前中國共有四臺AP1000核電機組,分別位于三門核電站和海陽核電站,計劃于2014年底并網發電;采用EPR技術的臺山核電站已進入全面安裝階段,1號機組預計將于明年上半年投運;CAP1400技術的示范型項目石島灣核電站也已展開前期招標工作,近期有望正式開工,預計2018年實現并網發電。
簡靖文表示,三代技術設備國產化率提升明顯,目前關鍵設備的國產化率達到55%左右,位于海陽的機組國產化率更是達到70%。而由國家核電技術公司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AP1400,近年來對核電站主系統、輔助系統和關鍵設備進行了12項主要創新設計,進一步提升了核電建設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
據了解,目前CAP1400設備國產化的進展過程也比較順利,一重現已成功生產出3個鍛件,其他5個鍛件正在研發制造中;我國核級鋯材生產線也已全線貫通,實現了國產化的目標。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特別顧問隋永濱表示,國內核電裝備制造業已經顯露出產能過剩現象。以反應堆壓力容器為例,目前我國有3家企業在做,僅一重一年的產能就達10臺左右,全國年產能約為20臺,而國內需求僅僅為6臺左右;蒸汽發生器、管道也分別有4家企業在做,產能超過10臺套,而實際需求只有一半;至于閥門、核島主泵,因為技術含量低下,生產企業更多。
鑒于此,有關專家表示,國內核電裝備制造企業要找準進入核電制造領域的“切入點”,即揚長避短找準目標產品,防止重復建設,造成不必要的惡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