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資本市場最熱的當數特斯拉。2013年一季度,ModelS榮登全美豪車銷售榜首,并在當季首次實現贏利。今年以來,特斯拉股價漲了249%。
特斯拉的成功讓中國動力汽車界重燃希望。
最近出臺的2013版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為希望的重燃再添了一把火。但是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行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并不在于補貼,而在于技術突破和消費放量。同時,業界還非常擔心2009年補貼新政策帶來的“惡果”重演:投資人涌向動力電池產業,隔膜、六氟磷酸鋰等對外依存度曾高達80%的關鍵鋰電材料生產技術不攻自破,相關價格急劇下跌。最終帶來的是動力電池項目大多虧損。
投資過熱
《關于繼續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的通知》最近由財政部、工信部等四部委聯合出臺。《通知》稱將在2013年~2015年繼續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補貼應用。至此,“空窗期”長達9個月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再次啟動。
與之前的新能源補貼政策相比,新版補貼政策有多項改進:首先,“直接補貼到企業”是新一輪補貼政策最大的亮點。第二,新補貼政策通過設置外地汽車廠商銷量的最低比例來力求遏制上一輪補貼中“地方歧視性補貼”的負面作用;第三,新政策將不再強制要求地方政府給予補貼,而是由中央財政統一發放補貼款。
從總體上看,新政補上了舊版補貼政策的一些漏洞,對于推進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從前幾年實施的效果不難看出,新能源汽車的關鍵問題并不在于補貼,而在于電池技術的創新、配套設施建設和消費者的接受程度。
在一些受訪的業內人士看來,新補貼政策或將刺激中國鋰電池產業在失控的危險中疾行。2009年鋰電池補貼政策帶來的行業“惡戰”至今讓人記憶猶新:高工鋰電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僅有10家動力鋰電池企業,2012年底達到105家。大量資金殺入鋰電池,三年后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產品價格急劇下降,部分開工率不足一成,業內至今遍嘗苦果。
數據顯示,自2009年至今,動力電池價格下降了30%~50%,以電蕊為例,它的價格多5元/安時降至2元多;而產能利用率目前不足30%。“很少贏利的,即便補貼到位。” 高工鋰電高級分析師羅煥塔透露。
不過,羅煥塔認為,目前鋰電池還處在剛剛起步階段,發展空間會很大,企業擴產或是定位長遠。
磷酸鐵鋰技術路線受質疑
最尷尬的是投資了磷酸鐵鋰的企業。
目前常用的二次可充電電池包括鉛酸電池、鎳鎘電池、鎳氫電池以及鋰離子電池。有專家表示,雖然鉛酸、鎳氫在目前及未來數年仍占主導,但鋰離子電池會快速搶占傳統電池市場。
鋰離子電池由正極、負極、電解質及隔離膜構成,其中正極材料對電池性能影響最大。鋰離子動力電池如果以正級材料來劃分,目前國際上有兩條基本技術路線,一條是日韓為代表的錳酸鋰路線,另一條是中美為代表的磷酸鐵鋰路線。前幾年,中國多位專家認為,磷酸鐵鋰路線是目前最適用于電動汽車產業化的鋰離子電池。
于是乎,磷酸鐵鋰投資熱得發燙,比亞迪、天津力神、比克等行業楚翹紛紛淌進這條河。不幸的是,電動汽車銷量沒有跟上。根據高工鋰電研究所統計,隨著大量項目投產,磷酸鐵鋰產量從2009年的600噸提高到4000噸左右,但價格從20萬元/噸降至8萬元,跌幅60%。而整個行業實際產能有四五萬噸,即開工率不足10%。
2012年新能源汽車占據動力鋰電池市場57%份額。
經濟效應不佳或是暫時的,但技術路線若偏差,麻煩就不是短期的。
最近兩年,質疑磷酸鐵鋰電池的漸漸多起來。2012年5月,深圳賣得最火的比亞迪E6被追尾后起火,車內3人當場死亡,這是國內首宗純電動車起火燃燒導致乘客死亡的案例。
更為普遍的是,當前以磷酸鐵鋰為主導的動力汽車在蓄程里程、一致性控制等方面不良表現令業內陷入尷尬窘境。
放眼全球,磷酸鐵鋰動力電池哀鴻遍野。東興證券陳鵬透露,磷酸鐵鋰行業前三的巨頭A123破產拍賣,Aptera破產,Ener1破產被收購,Fikser破產,Coda公司破產。
有人會想到特斯拉。特斯拉的成功是不爭的事實。但在電池方面,Model S使用了目前最為成熟、造價最低的18650圓柱形鋰電池,即傳統的鎳鈷鋁酸鋰小圓柱電池。它與國內電動汽車所用磷酸鐵鋰大電池完全不同。
頗有意思的是,雖然產能過剩嚴重,但業內人士透露,正在規劃未來上馬磷酸鐵鋰的產能還有11萬噸,“有的就是為了圈地。”
隔膜電解液原液技術突破
振興人心的消息也是有的,那就是隔膜、六氟磷酸鋰國產技術突破,未來進口替代空間已經拉開。
江蘇國泰是國內鋰離子電解液老大。2010年以前,他最為苦惱的是電解液原材料六氟磷酸鋰需要進口。六氟磷酸鋰占電解液成本50%左右,當時售價為三四十萬元/噸,毛利率高達75%。但是那時國內尚沒有企業能夠生產六氟磷酸鋰,市場基本被日本的3家企業森田化學、關東電化以及中央硝子所壟斷。為了解決原料問題,江蘇國泰決定自主研發六氟磷酸鋰,2009年3月左右進入中試程序。
2012年11月,江蘇國泰強行終止六氟磷酸鋰項目的中試,直接建設3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