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孤島太多,限制了信息共享和信息消費,說到底有的不過是披上一件信息的外衣而已。”上海市嘉定區科委相關負責人說。這個上海的“科技城”正在搭建“信息骨架”,推進信息平臺的互聯共享。
自從近期國家提出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戰略導向后,如何形成一個實在的“信息社會”,區域經濟研究專家認為,長三角等國內領先的區域板塊,信息的供需都具備優勢,可以在信息軟硬件的“基礎設施建設”上作出更深入的探索。
不可偏離“需求導向”
“信息化不是時髦,絕不能偏離需求導向。不起實際作用、不出效益的東西,堅決不搞。絕不簡單地用信息化來包裏一下。”上海市嘉定區副區長費小妹在接受采訪時說。
嘉定是上海的“科技衛星城”,包括中科院所屬科研院所在內的一大批研究機構落戶在此,上海的物聯網中心、電商基地等也定位于此。多年的產業演進中,有一點十分明顯:凡是真正與需求“接通”的,就有生命力。
比如“智慧城市” 這個概念,可以做得很實在,進入城市的“骨架”;也很容易變“虛”,成為花架子。“關鍵在于怎么尋找社會需求的落地點。”嘉定科委副主任浦劍鋒說。運用物聯網和車聯網技術,嘉定率先在城市交通管理上“切入”智慧城市的理念,推進得比較扎實,智能動態車站信息牌等信息化載體與市民的出行需求能直接“對接”。
科技產業專家焦統騫等人表示,信息化一旦偏離需求“這根線”,就容易成為“散落一地的珠子”,單獨拿起來看看很“精致”,但合起來卻是一種“浪費”。嘉定已建立信息化公共平臺的統一評審機制,把“珠子”串起來,信息在互聯共享中才能創造最大價值。
信息消費:“功夫在別處”
促進信息消費,如果只“功利”地追求終端的“消費量”,最終只會落空。“好的結果,往往是如影隨形、自然而然地來,功夫在別處。”相關人士形象地說。
讓人吃驚的是,在上海,電子商務交易的“大頭”并不在中心城區,而是在近郊嘉定區。這里已成為京東、凡客等電商標桿性企業的總部、研發基地和物流基地,去年嘉定實現的B2C平臺交易額超過300億元,占上海消費類電子商務交易額的三分之一以上。
“電商云集,其實背后需要實實在在的配套。”費小妹列舉了幾個方面:需要網絡科技產業的支撐;需要有梯度銜接的物流配送體系;需要工商、稅務、金融等公共服務上的創新;需要“點對點”的專門人員培訓機制來對接。
不同于傳統產業,信息產業的企業“成長規律”有自身的特征,需要有針對性的孵化機制來保持產業的活力。中科院設在嘉定的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人士說,互聯網、物聯網等新興領域,優勝劣汰的速度很快,產業活力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孵化平臺上,可以為“小苗類”“成長類”企業做三件事:確定產業方位和坐標;形成產業聯盟;提供融資服務。
信息大平臺與區域一體化互動
區域一體化已成為中國經濟的新特征。促進信息消費,在區域大平臺上會有何作為?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負責人徐長樂等專家認為,信息產業的本質是互聯共享,而區域一體化的本質也是融合共贏,兩者之間可以互相促進。
拿長三角地區而言,這里全球性的企業多,人才多,科技、市場、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信息集聚,在信息的供與需上都具備很大的優勢。在國家促進信息消費、實施寬帶“提速”戰略的背景下,完全可以在區域一體化整合的基礎上,建立更大的信息共享平臺,讓信息的流動更流暢,降低信息獲取、交換、傳輸等環節上的成本。
專家同時提醒,在信息產業“提速”的過程中,除了改善硬件條件之外,信息管理體制和機制的強化和優化絕對不可“缺位”,應建立統一有效的規則和規制,確保信息安全和信息權益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