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Robot)是一種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它能協助或取代人類從事各種工作,在工業、農業、建筑業、服務業、娛樂業以及醫學、軍事等領域中都有重要用途。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爾·卡佩克在其科幻劇本《羅薩姆的萬能機器人》中最早使用機器人一詞,劇中機器人“Robot”這個詞的本意是苦工、勞役的意思。卡佩克筆下的機器人是一個具有人的外表、特征和功能的機器,是一種人造的勞力。該劇預告了機器人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悲劇性影響,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Robot”則被當成了機器人一詞的起源。
39年后,現實中的機器人在美國誕生。1959年,德沃爾與美國發明家約瑟夫·英格伯格聯手制造出第一臺工業機器人。隨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機器人制造工廠——Unimation公司。英格伯格被稱為“工業機器人之父”。
此后,機器人的研制迅速發展。當今世界,機器人研制強國是西方發達國家,歐美致力于以軍事、航天產業等為背景的機器人,日本則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占有優勢,同時也在積極研發服務型機器人。日本現已成為機器人大國,擁有“機器人王國”的美稱。
機器人在西方世界基本被當成工具,但在日本則被視為是英雄和人類的伙伴。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和老齡社會的較早到來,日本對人型機器人情有獨鐘。日本人認為,人型機器人以其擬人化的外表,既可擔任許多日常作業的幫手,也將是居家照護的重要角色。
在中國,據說機器人的記載可追溯到西周,當時一個名叫偃師的能工巧匠,研制出了能歌善舞的仿真機器人——伶人。現代機器人的研制,中國晚于西方發達國家。中國工業機器人起步于70年代初期,經過30多年的發展,近年到了產業化發展階段,2000年沈陽新松機器人公司的成立是一個標志。
全球金融危機后,美國提出“再工業化”,歐洲提出“新工業革命”,其核心都是機器人+智能設備+信息化,形成一種新的智能制造或者高端制造,其中機器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
為了應對全球競爭的新形勢,更為了改變制造業“大而不強”的現狀,中國提出了工業轉型升級的發展戰略。轉型升級戰略和人口結構的變化給中國機器人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有人預計,2014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國;2015年,中國機器人市場需求量將達3.5萬臺,占全球總量的16.9%。專家表示,未來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復合增速可達30%。
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一個靠充裕的廉價勞動力發展起來的“世界工廠”,有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市場嗎?疑慮甚至對機器人的敵意來自于現實的人口大國之國情。“機器人上崗,人將下崗。”這是自英國工業革命以來,很多人經歷和看到的事情。但也有人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一位英國人說:“日本機器人的數量居世界首位,而失業人口最少;英國機器人數量在發達國家中最少,而失業人口居高不下。”
從人類三次產業劃分來看,就業人口起初是在農業,然后向工業轉移,再向服務業轉移。在中國廣泛地應用機器人,被解放出來的勞動力到哪里去就業呢?一部分可以去服務型制造業,更大一部分則要轉移到服務業。這也正是工業轉型升級、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
機器人的應用已成當今世界的潮流和趨勢,不僅是工業,即使是民用,比爾·蓋茨預言,也將很快席卷全球。
從人文角度看,沒有機器,人將充當機器;只有傳統的機器,人將被機器奴役;有了機器人,人將成為真正的主人。
本期封面故事“機器人在中國異軍突起”,就是關于人類如何擁抱即將到來的機器人時代的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