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和傳感技術應用前景如何?3D打印離我們還有多遠?大數據處理將帶來怎樣的機遇……本月11日即將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大連夏季達沃斯年會,將對全球智能科技群起的勢頭展開討論。隨著“用工荒”侵擾中國,智能科技能否填補人口紅利銳減的缺位,備受人們關注。
機器人將成“新生代工人”?
一邊是長三角、珠三角制造業缺人,一邊是機器人對人工的替代。作為世界最大的代加工廠,富士康掌門人郭臺銘早在2011年就公開宣布,公司將以日產千臺的速度,5年內引入上百萬臺機器人,用于單調、危險性強的工作。
“現在兩年快過去了,這一計劃雖未達到預期規模,但是未來更多地利用自動化替代人工,確已成為中國制造業應對‘用工荒’的方向。”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員徐方說。
富士康的計劃并非異想天開。過去10年間,富士康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得以快速長大。然而隨著勞動力價格不斷上漲,以及工人長時間從事重復、簡單勞動而使健康、心理問題頻發,原有模式難以為繼。用機器人來提高自動化水平和生產效率,成為越來越多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型的新選擇。
在中國已有的工業體系中,機器人代替人工的領域不外乎兩大類,一類是在粉塵、有毒氣體、高溫等惡劣環境下,一類是水下、爬壁、高負載等人類無法實現的作業。如今,用工形勢的變化拓寬了機器人的應用空間。
“一方面,廉價勞動力正在大面積減少,人力成本不斷攀升;另一方面,打工人員的結構也發生了根本變化。”遼寧大學經濟學教授林木西說,出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勞動者有一定文化基礎,追求生活品質,他們屬于“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不專一型,工作條件稍不如意或心情不好,就可能立馬換工作。這樣的“懶人”越來越多,機器人在生產線上就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目前,工業機器人在中國主要應用于汽車及零部件制造,電子、機械加工,模具生產等行業,參與的制造過程包括焊接、裝配、搬運、打磨、拋光、注塑等。盡管產業規模還不足百億元,但是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測,2014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到2015年國內工業機器人年供應量將超過20000臺,保有量超13萬臺。徐方說,隨著中國制造業在“用工荒”和利潤攤薄的重壓之下謀求轉型升級,未來10年工業機器人將迎來黃金發展期。
物聯網將扮演服務業“主角”?
衣服會“告訴”洗衣機對顏色和水溫的要求;公文包會“提醒”主人忘帶了什么東西;道路信號會根據排隊車輛的多少,自動調節紅綠燈的長短……在沈陽國際軟件園的一家高科技公司,工程師可為向記者描繪了一幕幕神奇圖景。隨著物聯網時代到來,這些魔幻將變成現實。
物聯網是指通過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如果說互聯網實現了信息之間的傳遞,物聯網則做到了物體與物體之間的智能連接。
可為介紹,未來物聯網將更多應用于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辦公、智慧城市的建設中。他操控著手機屏幕向記者演示,出門在外,用手機就能控制家中每一盞燈的亮滅,電視機、洗衣機和門窗的開關;回家前,室內的空氣系統將調出最適宜的溫度和適度。“可以預見的是,有了物聯網和智能科技的加盟,未來人們不受家務活之累,生活也能更加舒適。”可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