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個經銷商幫你賣劃算,還是你自己賣更劃算?你自己一年賣500萬元,你拿60%的利潤,得利300萬元;100個經銷商一年幫你賣1個億,你拿10%的利潤,得利1000萬元,你選哪個?
先出一道題:A商場能夠讓70%的商戶盈利,B商場卻只能讓不到10%的商戶盈利,哪個先進?
前者是傳統商場,后者是淘寶。但是,前者被千夫所指,后者被認為是先進生產力。
消滅渠道商業夢想
不是聰明而是愚蠢
長期以來,傳統渠道包括傳統商場,都是被電商革命的對象,尤其是淘寶系的理論中,渠道是成本,傳統渠道層級太多,成本太高,所以導致價格太高,是應該被砍掉的。去年年底,馬云更是豪言壯語,電商一定會取代傳統渠道。
必須承認,馬云的“渠道成本論”的確抓住了傳統品牌的痛處。多年以來,無論是國美、蘇寧,還是王府井等百貨商場,渠道成本都占到二、三成。傳統渠道讓品牌商既愛又恨,馬云新商業文明的立腳點就是建立在傳統品牌商的痛點上。
有電商專家評論說,每當微博上有關于馬云的言論出現,其信徒無不是深以為然,轉發并告誡自己要好好學習領悟,做不到是自己無能。這像極了文革時期紅衛兵拿著毛語錄聚在一起學習的樣子。
回到開頭提出的命題,傳統渠道之所以讓你恨,是因為對你的盤剝太多,但是他讓你賺錢了或者讓你得到了價值,他才敢盤剝你;淘寶沒有讓大多數人賺到錢,但是給了大多數人一個夢想,一個想入非非的夢想,所以它才會被認為先進。
人性總是這樣,我讓你賺錢了,然后“盤剝”你,你就會恨;但是,我給了你夢想,哪怕沒有讓你賺錢,你仍會感激。
直到現在,很多從事互聯網的人仍然“頑固”地認定,渠道是應該被消滅的環節。“渠道該死論”的陰魂是其所謂偉大商業夢想的靈魂支柱,很多傳統品牌商雖然名義上大力招商、場面上強調共贏,其實很大一部分品牌商內心真正的盤算是將來只要有機會,一定踢開渠道,直接面對消費者,砍除渠道費用,自己就能獲得更高的利益。
可是,你當真以為這輩子能夠實現這個“偉大”的商業夢想嗎?
渠道不僅僅是成本
更是資源和引領者
真正優秀的營銷高手都明白一個道理,寧肯讓10個渠道商每家銷量1000萬元,也不要1家銷量1個億。
做電商總以為可以直接面對消費者,去掉渠道環節節約成本。這種看法太傻:100個經銷商幫你賣劃算,還是你自己賣更劃算?你自己一年賣500萬元,你拿60%的利潤,得利300萬元;100個經銷商一年幫你賣1個億,你拿10%的利潤,得利1000萬元,你選哪個?
你可以不用在意這個數據,但直銷與分銷的利益計算模型基本如此。何況,100家店鋪給你帶來的曝光頻次跟一家能一樣嗎?
所以柔性生產,就像“韌帶一樣”,永遠都是規模生產的補充。
渠道還有市場培育價值,融資平臺價值,物流倉儲價值,100家渠道商能撬動的資源和影響力,是品牌商一家遠遠不能比的。說得再深一點,如果你的競爭對手利用了這些渠道,你還睡得安穩嗎?
做商業,一定不能太“獨”!
葉茂中在《渠道為王》的文章中說道,滲透戰略是渠道重要性的內核,且不要說今天國內市場縱深莫測,即便真的有一天國內的市場層級不再細分到五六線,哪怕只有三線,反而更需要依賴渠道。當然,渠道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滲透得越深越好。
其實,馬云等人的渠道成本論對渠道的理解也是一樣不負責任。
渠道策略,就是解決銷售者愿意積極替我們賣的問題,解決如何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銷售者的資源的問題。
如果只有消費者愿意向你買,沒有銷售者替你賣,消費者又去哪里買呢?
晨光文具的“晨光伙伴金字塔”計劃,就是一個渠道戰略的典型成功案例。
他整合了直銷模式和快銷品流通模式,以“層層負責,層層貢獻”的“伙伴天下晨光系”為理念,用48人的銷售隊伍,實現13億元人民幣銷售目標(2007年數據),而且深度分銷到村村寨寨的三、四級市場。
這48個人,整合超過4000人的經銷商隊伍,而這些經銷商都是只做晨光的專銷商,直接管理超過35000家晨光樣板店,輻射數十萬銷售終端。
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成就。而這個成就又是被價格體系逼出來的,因為制筆業的制造商毛利只有20%。
渠道問題某種意義上是一個“政治體制”問題,因為它涉及愿景的追隨和信賴,利益結構的設計和分配,嚴格的管理和獎懲,對營銷組織的動員和控制。一個成功的企業,必須要能不斷滿足渠道商日益增長的發財和發展的需要,并成為引領者,這才是渠道戰略的本質。
那些認為渠道“該死”的人,為什么不想一想,難不成為了政令通達,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