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以來,隨著國務院《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等多項利好政策的相繼出臺,光伏業新一輪投資大潮正洶涌而來。總投資近300億元的無電人口區光伏獨立供電項目由華能、大唐、國電、華電等承擔,寧夏2500兆瓦沙漠生態光伏電站的建設由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投資200億元包攬,國內規模最大的單體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花落中航工業集團。無一例外,以上光伏電站項目實施的主體全部是央企。
“中國光伏市場新一輪大規模投資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表示,“但這一輪唱主角的不再是民企,而是央企。”
民企傷元氣觀望補貼政策
一方面傷了元氣又貸不到款,另一方面業界最為關心的光伏發電補貼政策仍未落實,民企仍在觀望之中。
2009年之前,光伏產業曾是民營制造業活力最充沛的領域,國內外市場份額基本被幾大民營巨頭所把持,央企尚未在光伏領域站穩腳跟。君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張為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2009年到2010年全球光伏業開始出現衰退,之后相當數量的光伏企業信貸斷流、債臺高筑,再加上近兩年歐美輪番“雙反”的沖擊,我國光伏企業在全球市場的份額急劇萎縮。
英利、尚德、賽維、天合光能、阿特斯等都曾業績不菲,但是這些曾主導著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民營巨頭在經歷“過山車”式的市場低谷后,紛紛傷了元氣。就連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連生也于日前表示,目前國內光伏產業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就是資金問題。
光伏電站資產收益穩定,但是長期持有對資金鏈的壓力很大,而目前光伏民企的資金鏈普遍緊張。歐美“雙反”、產能過剩、企業虧損均成為光伏產業在金融市場重獲投資信心的障礙所在,商業銀行對光伏企業普遍采取金融收緊的政策,甚至出現了恐慌性抽貸的現象。“眾所周知,從前一段時間開始,銀行就已經把光伏企業放進了黑名單,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產業的發展。”優太新能源副總經理劉鵬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這種做法也情有可原,但畢竟一個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資本的支持,尤其是價格有相對競爭力的金融資本比如銀行貸款的支持。”
雖然《意見》提出完善金融支持政策,金融機構要實施“有保有壓”的信貸政策,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先進、發展潛力大的企業做優做強,但是相關細則仍有待落實,光伏企業的資金問題暫時還難以解決。“目前我們還沒有看到銀行有對光伏行業松口的跡象,希望國家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可以給銀行業增加信心。”劉鵬表示。
一方面傷了元氣又貸不到款,另一方面業界最為關心的光伏發電補貼政策仍未落實。據本報可靠渠道最新消息,在今年3月份征求意見稿的基礎上,相關部門擬上調光伏上網電價和補貼。其中,對大型光伏發電站實行4類地區標桿上網電價,最低檔從之前的0.75元/千瓦時調整到0.9元/千瓦時,最高檔也從1元/千瓦時上調為1.1元/千瓦時;對于分布式光伏發電的補貼則從0.35元/千瓦時上調為0.42元度,與第一批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區的補貼額度一致。
相關人士透露,《關于完善光伏發電價格政策的通知》即光伏發電補貼方案將在年內出臺。“民企考慮得是能不能掙到錢,現在上網電價和補貼標準還未最終明確,因此民企還在觀望中。”張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