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8?16”事件,鵬睿中國董事古朗努近日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高頻交易衍生出來的系統性風險,一直是成熟市場所要規避的問題,而為了降低風險,歐美市場從模型設計和建設技術等方面作了多項規定。同時,監管者和證券交易所發明了所謂的“斷路器”,當交易量或者價格到達某個極限時就停止交易。
中國證券報:近年來,電子交易受到諸多監管,但仍時有崩盤。你是否認為電子交易是對股票市場的威脅?
古朗努:首先要強調的是,市場是大而復雜的機器,受到不同情況、市場行為、事件的影響而導致不同的結果。對市場結構和風險太過簡單的判斷,很容易對市場帶來誤導,這樣的問題在近期發生的“8?16”事件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盡管到目前為止,該事件的許多細節尚未被公開。
其次,世界上從來不存在零風險的事情。市場參與者和監管者都致力于設計一個體系,讓操作環境在實現實用性和智能性的同時,使其風險最小化。他們控制錯誤的市場行為,盡量使市場的各方面保持在可控的范圍內,這一點在電子交易市場同樣適用。
電子交易是否給市場帶來風險?如上所述,市場都是存在風險的。但對此,我需要作補充說明。使用電子設備處理信息以完成交易命令不可避免地存在操作性風險――系統可能崩潰。隨著系統功能日益強大,它們變得更加復雜,這種復雜性存在更大的風險性。一般而言,這種風險會在可接受范圍內并且是可控的。但一旦人類介入電子設備的操作,人為失誤可能會造成系統失控。這就是所謂的“烏龍指”理論,常用于解釋交易失誤。
中國證券報:從監管的角度看,你認為此次“8?16”事件的問題出在哪里?
古朗努:簡單的電子交易系統運行很少會引起市場憂慮或帶來麻煩。市場監管者和參與者更多的關注另外兩個方面。一是公平,即部分市場參與者有渠道使用復雜的電子系統為己謀利,而無法使用這種電子系統的人卻無法享受這一福利。這是世界各國監管者關注的焦點,也是許多新規針對的問題。
二是市場參與者制定和使用的算法。人們在制定交易模型時,使用復雜的算法高速分析市場行為,引導交易決策。此類算法幫助人們快速審視市場關系,依據市場關系對市場走向作出預期,在此基礎上生成交易決策,并進行交易。監管人員、學者以及市場從業人員一致認為,近年來絕大多數市場交易失誤的一個主要原因在于錯誤的交易模型。因此,政府需要制定更多法規,對即將投入使用的市場交易模型進行監管。
對于“8?16”事件,我們只大概知道它們的專屬交易系統算法上存在問題。這至少能說明不是操作上的問題,我們應該將關注點放在模型上:它是怎樣運作的?在這次事故中出現了什么問題?沒有更多的信息,其他的都還不好說,但是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模型可能非常敏感,以致在短期之內產生大量的交易量。
中國證券報:從國際成熟市場的經驗來看,有什么辦法可以更好地管理電子交易?
古朗努:過去幾年,多國監管者制定了一系列法規對電子交易進行監管。其中一部分主要對“公平”進行監管。監管者必須確保提供一個公平的交易平臺,所有的市場參與者能夠公平的使用電子交易設備。這包括對直通交易的監管,對訂單頻率、訂單取消、信息透明度、信息訪問的監管,以及其他可能影響市場參與者公平和報價速度的因素。
中國證券報:發達市場采用什么樣的手段對此進行監管,以避免數百萬美元的交易失誤,重獲投資者的信心?
古朗努:監管的另一個領域是模型設計和建設的技術層面,以及在產生惡劣影響之前使用手段阻止系統的流氓操作。尤其是2010年5月“閃電暴跌”之后,美國監管者制定了更嚴格的規定,對交易模型的制定和與市場直接互動的測試進行監管。現在他們要求證券公司必須對交易模型進行測試之后才能投入使用,而且在投入使用之后還需要定期測試,及早發現模型所依據的關系是否仍然可靠,或者模型是否已經“老化”而變得不可靠,甚至變得危險。
同時,監管者和證券交易所發明了所謂的“斷路器”,當交易量或者價格到達某個極限時就停止交易。這些功能是自動的,它使市場、交易所、市場參與者和監管者有時間識別和處理潛在的問題,防止市場崩盤。由于現金市場和期貨市場行為之間的相互聯系性,“斷路器”的跨界性已經成為共識。
古朗努(Ronald Gould),鵬睿中國金融咨詢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次貸危機期間,曾擔任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主席Callum McCarthy的高級顧問;在Chi-X擔任亞太區首席執行官時,開拓另類交易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