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危機、補貼支持、區域保護使國外風電設備企業快速成長。
目前世界上的風電強國主要在歐美,有丹麥、德國、美國等,其中丹麥是世界上人均裝機最高的國家,而美國和德國是2012 年累計裝機的第二和第叁位。叁國均有強大的風機制造商,例如丹麥的維斯塔斯、美國的通用電氣和德國的西門子。
經過對丹麥、德國和美國的風電發展史的回顧我們可以看到其風電發展的共同點:
風電大發展都起源于化石燃料價格暴漲;
政府資金的投入、各種稅收優惠和補貼對風電行業發展十分重要;
限制風場采用國內機型大大支持了民族風電設備產業的大發展。
丹麥風電走向成熟,未來空間仍然巨大
由于資源匱乏,丹麥1891 年起就開始了風電的研究,在1918 年,丹麥鄉村中電力以后25%來自風電。丹麥對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開發是在70 年代石油危機時期。另外,在1985 年丹麥通過了禁止核電站的法律,所以,風電成為丹麥的主要發電模式之一。70 年代末到80 年代末丹麥風電行業的發展主要有4 個最重要的方面:政府直接撥款補貼;允許私人風機并網并出售多余電量;建立國家風機試驗站;政策上對風電開發的支持。政府10 年的補貼對丹麥的風電行業產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隨著風電經濟效益的提高,1989 年8 月,風電補貼被完全取消。這也標志著丹麥發電行業走向成熟。
上世紀 80 年代,丹麥政府制定了2005 年裝機容量達150 萬千瓦的目標,結果提前7年即得以實現,2004 年總裝機突破300 萬千瓦。風電快速擴容的同時,風機技術也在不斷提高,2000 年時丹麥風機平均功率為856 千瓦,兩年之后即升至1356 千瓦,2003年則突破了2000 千瓦,目前風機最大功率接近4000 千瓦。除了陸上風電,1991 年,丹麥還成為世界上首個在海上安裝風力發電機組的國家。目前丹麥現役和在建海上風電場共計12 座,總裝機87 萬千瓦。2012 年,丹麥政府計劃到2020 年,將風電在發電量中的份額提升到50%,2050 年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發電。
風電催生了丹麥年營業額達 30 億歐元的龐大產業,滿足了丹麥人的用電需求,更以先行者的角色占領了廣闊的國際市場。丹麥的風機量產始于上世紀70 年代,除了維斯塔斯和博努斯(Bonus,2004 年被西門子收購)這兩家享譽世界的風機生產廠商外,丹麥還有大量風機零部件制造廠商和眾多小型供貨商。全球現役風機中有1/3 來自丹麥,而歐洲海上風機則有90%為丹麥制造,美國在建的首個海上風電項目科德角也已確定將使用丹麥風機。在丹麥的能源類技術設備出口中,風電占到70%。
德國風電受益區域保護和政府補貼,形成完整的全產業鏈
德國是歐洲最強大的經濟體,也是風電發展的先驅。同樣,1973 年石油危機時期是其風電大發展的時期,德國政府對風力發電技術研發給予了大量的財政支持,支持經費僅次于美國。與美國類似,政府支持風電研發的高峰是在80 年代,這段時間的大額投入對德國研發兆瓦級風電設備大有裨益。但是后來,政府資助也時斷時續。
1989 年7 月德國研究和技術部支持風電示范項目,按電量給予稅收返還性質的補貼,開始的支持規模為100MW,后來擴大到250MW。政府為這些風電機組提供了10 年的稅收返還補貼,要求這些風電機組的制造商和所有人配合國家開展的測試和評估,從而幫助改進德國風電機組研發的技術標準。雖然這個項目開展了很有限的研究,但使風電設備制造商能以更高的價格出售設備,這些額外的獲利使他們有錢投入到自己的風電技術研發活動。這個項目將一直延續到2008 年,與購電法一起為德國的風電場建設和風電技術研發的投資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盡管德國早在上世紀 90 年代初開發國內風能資源時,國產風電機組就主導國內市場,但由于丹麥的風電設備制造商在國際市場的主導作用,德國公司在開拓國際市場的過程中經歷了許多困難。在國內市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些政府的政策直接為德國制造商提供了異于外國供應者的優勢。除了塬有的兩種稅務機制外,德國還采用了一定的手段,表面上是為了促進增長和滲透能力,但這些手段尤其使德國的風機制造商受益于其它的國外競爭者。其中一個例子是前面討論過的提供額外的“稅收返還”政策的100MW/250MW 項目,叁分之二以上的總項目基金使用了德國制造的風機。除此之外,表面目標為評估的設計方案里又一次明顯偏向于本地生產商,這也是從地區角度支持德國工業的進一步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