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將幫助客戶預測可能發生的故障,把因故障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并實現對企業資產和系統的優化。
“工業革命把人變成機器,信息革命把機器變成人。”這是北京云基地首席顧問郭昕在閱讀《互聯網進化論》一書后作出的判斷。
事實上,這也是當前業界的共識——隨著傳感器成本的降低,以及數據存儲和分析能力的提升,機器正在變得更加智能化。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智能化的機器將通過網絡與別的智能機器、智能系統甚至是人對話,業界將此命名為“工業互聯網”。
互聯網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將全世界的人聯系在了一起,大大降低了信息交換成本,并誕生了諸多新的商業模式。那么,如果那些數倍于人口數量的機器也連接在一起,將給我們的世界帶來哪些改變?
當機器連入網絡
“現在全球有70億人,如果每個人把手機都連入互聯網的話,那就是70億臺設備。而我們每個人平均至少有10臺機器,包括裝置、儀器和車輛等等,這就相當于全球將有700億臺設備接入網絡,這是一個多么大的市場。”在6月3日舉行的“工業互聯網——當智慧遇上機器”領袖論壇上,原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董事長王建宙的一番話,道出了工業互聯網的巨大潛力。
那么,將這些機器接入網絡,將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在通用電氣(GE)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伊梅爾特看來,這將幫助客戶預測可能發生的故障,把因故障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并實現對企業資產和系統的優化。“如果實現這一點,將帶來生產力巨大的提高,這也是工業互聯網最大的優勢。”伊梅爾特言之鑿鑿。
為了讓人們更加形象地了解工業互聯網的意義,伊梅爾特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1%的威力”。
“比如在航空發動機領域,如果能節省1%的燃料,未來15年可以幫助客戶節省300億美元。在發電、鐵路、醫療和石油天然氣等領域也存在著類似的情況。”伊梅爾特說。
事實上,已經有一些意識較為先進的企業開始了工業互聯網的實踐。
海航航空控股董事長王英明介紹說,海航在5年前就對飛機的數據進行了整合,比如在如何節省燃油、如何降低碳排放等方面。“分析下來,去年一年我們的燃油消耗減少了1.1%,也就是3.1萬噸燃油,折合人民幣是2億元,碳排放則少了9.7萬噸。”
此外,在飛機安全運行方面,工業互聯網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我們在實際的飛行中,每一秒的狀態都是由軟件系統自動分析的,任何一個偏差,系統都會自動地作出各種等級的警告,還會作長期的趨勢分析。這樣可以持續地改進飛行員的飛行技術,同時也保證了飛行員和旅客的生命安全。”王英明說。
“工業互聯網通過機器和ICT技術的融合,使我們整個工業體系都有新的變化,從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減少資源的使用。”王建宙說。
前景廣闊
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之下,工業互聯網概念的提出可謂是應時之舉。
“4G、云計算、3D打印等技術,都是在金融危機以后變成熟的。這意味著我們用先進的技術可以很好地重振我們的經濟,這是我們工業界對振興經濟的一點貢獻。”王建宙說。
據GE估算,到2025年,工業互聯網的應用領域將達到82萬億美元的規模,約占全球經濟的一半。
不過,要想把分散的機器進行連接,顯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就是標準。
對此,GE全球副總裁兼GE全球軟件和分析中心負責人BillRuh表示,與互聯網標準一樣,未來工業互聯網的標準也非常重要,而GE對標準化工作的態度是大力支持。“因為標準化意味著將有更多的企業參與其中。”
BillRuh表示,目前無論在中國、歐洲還是美國,有很多零散的、基于地區或單獨的標準。而人們所期望的是,在全球化格局下,應該由國際化標準發揮作用。
但對于那些涉足工業互聯網的客戶而言,將來自不同公司的機器統一管理起來,也是個不小的難題。
BillRuh對此則持比較樂觀的態度。他表示,客戶現在遭遇的問題,與上世紀90年代IT剛開始發展時的情況非常類似。比如在網絡設備方面,那時也有很多不同的網絡設備提供商,公司的首席信息官要面對多家設備的復雜運行環境。
“最終客戶的需求會推動廠商進行改變,并最終解決由多家設備帶來的復雜性問題。”BillRuh表示,客戶需求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大驅動力。
而隨著工業互聯網的發展,一些新的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也將應運而生。BillRuh表示,工業互聯網可以實現遠程的檢測和診斷,從而不必派人到現場去維修。此外,不同于現在的賣產品和提供服務,在工業互聯網時代,企業可能將基于最終的運營效果、使用成果提供服務。
“比如保證發動機的飛行時長、發電量的多少、機器的使用壽命等。通過我們的數據服務,創造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BillRuh還指出,在工業互聯網時代,客戶不僅可以通過數據了解資產的性能和運營情況,還可以通過與其他行業橫向比較,找出自身的問題以及需要改進、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