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數據保護方式已經有30年的歷史了,可謂是垂垂老矣,逐漸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在新的數據管理,數據增長控制,虛擬化,數據存儲以及更嚴格的服務水平協議(SLA)等方面,傳統的數據保護方式已經顯得力不從心。
傳統的備份方式總是一套固定的模式:完整基線備份,日常增量備份,每周全備份。若是備份數據量不大,這種方式還足以應付。但是目前日常操作,數據輸入創建的備份數據能長達20個小時或更長,這就不太可能實現一個有意義的復原點目標(RPO)。
那就只好通過頻繁快照復原點來進行連續備份,但是這種備份方式成本很高,而且還要占用大量資源。IT部門通常是用這種方式來處理第一級的事務性應用程序。但是數量龐大,經常被人們使用的應用程序,如郵件,事務文件,內容管理系統怎么辦?備份恢復失敗的話足以使整個業務失敗。
首先,讓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么傳統的備份無法滿足人們當今的需求,為什么它的風險和成本會如此之高。
對于IT部門來說,缺少運營監督可是個挑戰
若備份和保持數據完整性驗證很難實現或無法實現,那恢復時間目標(RTO)和恢復點目標(RPO)也不太容易實現。持續數據保護(CDP)包括完整性驗證,可以實現這兩個目標,但是消耗資源,成本也不低。
數據呈指數級增長,備份和恢復性能不高,需要頻繁的自動精簡配置。IT部門承受著巨大壓力,它們要降低成本,同時它們還要保護不斷增長的數據——但是增加更多的存儲設備,進行更全面的數據保護都會提高成本。即使定期向公有云中存儲數據,隨著存儲的數據越來越多,存儲的成本也會不斷增加。
虛擬化的不斷增長對備份資源產生一系列影響
初創公司推出創新的產品優化虛擬網絡,成熟的數據保護廠商也開始在它們的備份產品中加入支持虛擬化的功能。但是初創公司缺少資源來發展物理環境,而建立已久的備份廠商則開始嘗試支持有數十年歷史的應用。
沒有效率的數據存儲困擾人們好多年了,而且好像變得更沒有效率,成本更高了
單獨的備份產品用于虛擬和物理網絡中只會增加存儲問題。IT部門現在面臨的問題就包括備份擴展性受限,不能支持多網域,投資回報率越來越低。存儲還會影響WAN端口成本。受到限制的帶寬會減慢從遠程站點到云的數據遷移速度,這會影響到數據復制和恢復。IT部門要購買額外的WAN加速器在多個產品之間實現更快的遠程數據傳輸,這就相當于增加了成本,降低了效率。
服務水平協議(SLA)在保持應用可用性方面很重要
但是,有太多的廠商忽視了應用的可恢復性。而在備份點產品上運行的數據存儲又使問題更加嚴重,人們很難測試和應對可恢復性問題。
傳統備份環境的常見問題是管理成本過高
許多備份系統在購買,升級和管理時要投入大量資金。用戶期待有一些功能,比如自動化調度,策略,靈活備份目標和復制。但是若增加這些功能到橫跨多個數據存儲的備份產品中會增加成本,同時操作復雜性也會提高。這些功能是現在數據保護需要的,但是它們會使得全備份架構管理起來非常困難(當然,還會使它的價格更高)。
新的架構
雖然使用傳統的備份產品會痛苦萬分,但是因為人們已經習慣了,不愿意再替換它們。IT部門知道它們要購買軟件,升級硬件,購買第三方的產品來彌補不足,遷移舊的數據以便它們可被恢復,整合現有的軟件套件及現有的網絡工具。IT部門經常決定再用老舊的備份產品一年,或者再買一個能彌補不足的工具湊合著用。在這種情況下,還不換一個新的備份產品呢!
這就是革命性的備份技術出現的領域。統一備份平臺是一個趨勢,因為它能把統一數據保護擴展到應用,虛擬化網絡,物理網絡和多個操作系統中。它基于快照,類持續性備份塊修改追蹤,全球化重復數據刪除,自動備份驗證和即時恢復的概念而生。
類持續性數據保護
傳統的備份依靠副本,大量的副本。大部分管理員安排增量備份控制備份大小和長度,但是他們必須進行全備份,至少每周一次,每天進行第一級應用備份一到兩次。相比之下,新的數據保護架構建立基準映像,并聯合CBT進行永久增量備份。除此之外,它還能橫跨整個備份架構進行變化塊的重復數據刪除,實現的是真正有效率的,有作用的數據存儲。
完美的可恢復性
可恢復性主要依賴于兩大因素:
1.備份數據的完整性是否可靠
2.系統恢復應用和數據到工作狀態的時間有多長
關于第一個因素,備份驗證非常重要,若恢復數據失敗的話,恢復速度根本沒有意義。即使備份無時無刻不在進行,驗證也應該能檢測一個備份是否完全正確。在下一代的平臺上,特定應用驗證將會是一個新增功能。
應用測試讓IT部門和應用管理員在備份和恢復關鍵系統數據時有了信心。至于即時恢復,備份系統應該能排列出備份數據的先后次序以便進行即時恢復。在后臺進行全數據恢復時,系統應該能快速恢復應用以保持正常的工作狀態。這種能力可以節省幾小時到幾天的停機時間,對于IT管理者和用戶來說都具有非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