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數月的交涉,中歐雙方終于就反傾銷案達成“價格承諾”協議。9日,記者自浙江多家光伏企業獲悉,此前歐盟的“雙反”行為僅波及主件生產企業,配件企業影響甚微,且逐步從出口貿易向中國市場進軍。
8月7日,歐盟委員會對中國光伏產品反補貼調查作出初裁:歐盟暫不對產自中國的太陽能產品采取臨時性反補貼措施,但對產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及相關部件產品反補貼調查仍將繼續。之后,中歐雙方就反傾銷案達成“價格承諾”協議,對華光伏產品反補貼的調查將延長至年底裁決。
記者了解到,雙方的價格承諾是指94家中國光伏企業同意為出口至歐盟的光伏產品設置最低限價。這些企業無需繳納懲罰性關稅,對歐出口額占中國對歐光伏產品出口總額的70%。
作為光伏上游產業企業,浙江科民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波表示,“價格承諾”對國內光伏企業來說是喘息機會,“下游喘息,我們產業上游企業也是一個喘息機會,我們也會根據他們的調整做調整。”
陳波說,目前中國國內光伏產能確實存在過剩問題,企業還存在良偽并存的情況,但對華光伏產品反補貼的調查將延長至年底裁決一事,他表示看好結果,“價格承諾之后,部分企業利潤應該會上來。目前大多數光伏主件的企業是處于虧損狀態的,今后不能再打價格戰了,把別人逼得無路可走,自己也會無路可走。”
浙江昱能光伏科技集成有限公司CEO凌志敏認為,中國的光伏主件產品占據全球60%—70%的市場份額,因此“一棍子打下來,死傷無數”。
不過,歐美對中國光伏產業的“雙反”并未給浙江配件企業造成明顯沖擊,以逆變器等為代表的配件產品是該行業的“非主流”,故而在歐盟火力集中攻擊中國光伏的當下“躲過一劫”。
福萊特光伏玻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方面亦表示,“浙江的光伏行業正在從暴利趨于正常化發展。”當天,該公司一位潘姓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企業所面臨的問題主要在壓縮成本上,而國家于6月正式推行的關于扶持中國國內光伏市場的六大措施,給膠著期的浙江光伏行業注入了一股強心劑。
采訪中,上述企業均表示,截至目前,出口仍是企業的主要銷售渠道,而隨著國內市場及除歐盟以外的新興市場日益成型,多數企業將掙脫歐盟的束縛,另辟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