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落幕的荷蘭第17屆RoboCup機器人世界杯上,中國代表隊表現優異,共獲得四項冠軍、一項亞軍。一時間,有網友戲稱“機器人為中國足球圓夢世界杯!”
“這是很了不起的成績,表明中國在世界機器人版圖上的地位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近日,中國RoboCup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機器人實驗室主任陳小平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機器人進入智能時代的今天,我國應進一步加強協同創新和系統集成,以期在智能機器人領域實現全面趕超。
據了解,機器人一般分為傳統機器人和智能機器人兩類。傳統機器人是具有執行程序能力和操作功能的機器人,只能在規定的環境中重復執行相對簡單的規定動作。目前國際上已經大規模應用的工業機器人大多屬于此類。
“智能機器人所處的環境往往是未知的、變化的和難以預測的,因此需要具備感覺、行動和思考三個要素,即能感知識別環境狀態,具有學習能力,能根據獲得的信息進行思考和規劃,從而對外界做出適應性反應。”陳小平說,相比傳統機器人“吃苦耐勞”、“力大無窮”等品質而言,“智能”是更令人向往的能力。
據了解,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日本和德國,在人工智能與智能機器人研究領域有著長期的積累,占有明顯優勢,許多國際一流大學和著名企業都是機器人世界杯上的常客。近年來,中國高校、研究機構也紛紛進入機器人研究領域,研究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在本屆機器人世界杯上,服務機器人組共有21支參賽隊,中國科大“可佳”機器人由于受網絡通訊原因的影響錯失奪冠良機,但在“室內清潔”、“酒吧服務”和“超市購物”等9項主體技術測試中獲得總分第一。這是歷史上第一支美、德、日之外的團隊在服務機器人主體測試中排位第一,標志著我國智能服務機器人的研究水平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1996年,RoboCup(機器人世界杯足球錦標賽)國際聯盟成立時,曾提出宏偉設想——機器人足球隊到2050年能戰勝人類的世界杯足球賽冠軍隊。
“按照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態勢,當初設定的這一目標總有一天會變成現實。”陳小平認為,人類研發機器人的目的不是戰勝人類,而是服務人類、造福人類,因此RoboCup國際聯盟正在采取措施,通過增強比賽的挑戰性,加強競賽與研究、應用的關聯度等措施,來促進機器人技術的轉化與應用。據他介紹,原來參加RoboCup中型組和人形組比賽的國際一流研究型大學近年來也紛紛轉入智能機器人領域。
“RoboCup的應用化轉型,敲順應了世界各國推動制造業升級轉型的迫切需求。”陳小平說,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再工業化”路徑,實施制造業振興計劃。在此背景下,作為制造大國的中國面臨新的挑戰。由于國外企業在工業機器人生產領域占據絕對壟斷地位,我國機器人傳統發展模式的空間較小,難以形成真正的產業競爭力。
“智能機器人是未來技術發展的制高點,是未來新興產業的支撐點。”陳小平認為,面對小批量、多品種和客戶訂制等新的生產模式,以及中國大批中小企業的技術需求,傳統機器人已經難以勝任。因此,在大力推動工業機器人的規模化應用的同時,促進智能機器人的研發與應用,是我國在機器人領域中趕超國際水平的最佳選擇和必經之路。
據悉,目前國內一些企業正在加大投資,開發機器人硬件及核心部件,如電機和減速器的研發。“但中國的工業基礎比較落后,要有所突破,還須另辟蹊徑,比如找到不依賴傳統工業基礎的硬件生產路徑。”陳小平認為,相比而言,我國機器人軟件研發水平與國際差距相對小一些,科大“可佳”在機器人世界杯上獲得主體技術測試總分第一,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但在規模化研發和應用方面,還有較長的路要走,為此,必須加強協同創新和技術集成。”陳小平舉例道,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研制的智能機器人,其獨特的技術路線最初并不被多數人看好,但在國防部高級計劃局的資助下,已在四足機器人上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正在動員全國力量做軟件,這種軟件集成大量技術,可控制機器人在復雜真實環境中完成挑戰性任務,一旦取得突破,將從根本上改變國際機器人戰略格局。
有業內專家指出,國內的風氣傾向于高認同、低風險和各自為戰,不被多數人看好的構想往往得不到有效支持,企業、大學和研究機構之間更是缺乏必要銜接,即使不同研究團隊在各自方向上取得局部突破,也會因為缺乏協同和集成,很難取得以點帶面全面突破的效應。
“因此,智能機器人要想取得突破,不僅要從硬件上加快突破,還要從國家層面加強協同創新和技術集成。”陳小平認為,只有這樣,在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過程中,智能機器人才能真正成為一個著力點和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