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通知,決定逐步調整銷售電價分類結構,規范各類銷售電價的適用范圍,逐步建立結構清晰、比價合理、繁簡適當的銷售電價分類結構體系。
改革內容:8類歸納至3類
通知提出,要逐步調整銷售電價分類結構,將現行主要依據行業、用途分類,逐步調整為按用電負荷特性為主分類,把現行居民生活、非居民照明、商業、非工業、普通工業、大工業、農業生產用電價格等8大類銷售電價,逐步歸并為居民生活、農業生產、工商業及其它用電價格3個用電類別,每個類別再按用電負荷特性進行分檔。
通知要求,進一步規范各類銷售電價適用范圍,明確將城鄉居民住宅小區公用附屬設施用電,學校教學和學生生活用電,社會福利場所,居委會服務設施用電等執行居民生活用電價格;將農業、林木培育和種植,畜牧、漁業生產,農業灌溉,農產品初加工等用電執行農業生產用電價格,其他農、林、牧、漁服務業用電和農副食品加工業用電等不執行農業生產用電價格;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供水用電,由省級價格主管部門決定執行居民生活或農業生產用電價格。
通知強調,推進銷售電價分類結構調整,規范各類電價適用范圍,涉及到電力用戶之間利益調整,影響面較寬,各省(區、市)價格主管部門要深入細致測算,認真分析對各類電力用戶和電網企業的影響,要考慮用戶及電網企業承受能力,分步實施,積極穩妥,循序漸進,確保平穩過渡。
通知強調,售電價分類結構原則上應于5年左右調整到位。過渡期間可暫單列大工業用電類別,將現行大工業用電中的電解鋁、電爐鐵合金等用電逐步歸并入大工業用電類別;將現行非居民照明、非工業及普通工業、商業三類用電歸并為一般工商業及其它用電類別;一般工商業及其它用電與大工業用電,逐步歸并為工商業及其它用電類別;將目前單列的農業排灌用電、貧困縣農業排灌用電和深井高揚程用電,逐步歸并到農業生產用電類別。
在用電類別歸并過程中,按電壓等級進行分檔定價。具備條件的,可同時按電壓等級、用電容量或單位容量用電量(利用小時)進行分檔定價。
改革意義:市場化的電力體制改革方向
有關專家分析,推進簡化銷售電價分類改革,減少交叉補貼,有利于促進電力用戶公平負擔;在不同分類下按電壓等級分檔定價,有利于更加科學地反映不同電力用戶用電特性和供電成本差異,更大程度發揮價格信號調節市場供求的作用;適當擴大居民生活和農業生產用電的范圍,可減輕社會福利場所、社區居委會服務設施、城鄉居民住宅小區公用附屬設施、農林牧漁業生產單位電費支出每年約30億元。
盡管電力價格具體調整尚待落實,但是逐步形成市場化的電力供應體系和價格體系的改革方向卻很明確。電價分類結構調整將在電力企業內部率先啟動利益的“再分配”。
本次電價改革是繼去年實施居民階梯電價之后的第二輪改革措施。目前,我國工業用電量占到全社會用電總量超過70%,為用電第一大戶,其次是商業用電、居民用電等。業內專家認為,將商業用電和工業用電合并,實際上是減少了電網公司的收益。
當前推進電力體制改革的步伐在明顯加快。繼電監會并入能源局后,進一步下調了物流環節電價。今年5月,國務院批準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推進電價改革,簡化銷售電價分類,擴大工商業用電同價實施范圍,完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和水電、核電上網價格形成機制。6月6日,國務院很快出臺文件調整銷售電價分類結構。
以階梯電價和城市水價為標志,中國資源類產品價格改革加速。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此前表示,要抓住當前物價水平總體穩定的有利時機,積極穩妥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逐步建立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