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價格從去年年初的230元/公斤下跌到102-135/公斤,且這種下跌趨勢還在繼續。目前,中國的多晶硅行業像是交了霉運一樣,一方面,持續下跌的價格導致國內為數不多的企業陷入了“賠本賺吆喝”的買賣;另一方面,又遲遲等不來我國對歐盟等國多晶硅“雙反”調查的最終落地。很顯然,“內憂外患” 已經成為了多晶硅行業的真實寫照。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副秘書長馬海天告訴記者,經過他們對國內多晶硅行業的調研后發現,目前,國內多晶硅已經陷入了大規模的停產境地。從全國的情況來看,已投產多晶硅企業為43家,僅剩6家企業尚在開工生產,其余企業均已關閉生產線,既有86%企業已經停產。
記者了解到,情況更遭的是,多晶硅其產能利用率也大幅下降,如果考慮已經關停的企業,那么,國內整個產業的產能利用率不足30%。
在中商情報網產業研究院能源行業研究員李俊華看來,多晶硅行業的大規模停產,主要是因為產業擴張過快,在短短幾年就成為了全球多晶硅產能大國,這遠遠地超過了需求的增長速度。使國內多晶硅產業競爭激烈,價格也越打越低。
李俊華告訴記者,國內多晶硅企業目前正在遭受著國外大量低價多晶硅的沖擊,可以說,國內多晶硅行業舉步維艱。
據海關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我國多晶硅進口量為7265噸,環比增長12.93%,同比增長17.46。
大量國外多晶硅進入中國,且數量逐年增多也引起了國家相關部門決策層的關注。2012年11月1日,商務部發布公告稱,決定即日起對原產于歐盟的太陽能及多晶硅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11月26日,商務部再次公告稱,將對向原產于美國、韓國以及歐盟的進口太陽能及多晶硅收反傾銷稅以及對上述多晶硅追溯征收反補貼稅進行調查。
據硅業分會相關人士表示,4月份國內多晶硅進口重現量增價跌的態勢,要改變這種現狀,我國對歐、美、韓三國啟動多晶硅雙反調查相關措施必須加碼。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國對美、韓國及歐盟多晶硅“雙反”調查裁決的預期,我國多晶硅價格從2月份價格上漲至13.8萬元/噸,到了3月份,價格也在持續增長。
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國內多晶硅企業并沒有等到“雙反”的利好消息,前期這種預期效應開始慢慢減退,多晶硅價格從4月份也開始出現了大幅度的回落。此時,國內多晶硅企業再次面臨來自美、韓等國進口多晶硅的“打壓”。
生意社多晶硅行業分析師班文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由于中國對進口多晶硅實行“雙反”調查一拖再拖,也使國內企業陷入尷尬境地。
2013年上半年,我國多晶硅產量較去年有明顯下滑。國內多晶硅產量2.8萬噸,同比下滑23.6%。其中僅國內最大生產企業江蘇中能一家產量已超過2.2萬噸,占國內總產量78.6%。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發布的報告顯示,目前,國內多家多晶硅企業處境艱難,對外,多晶硅雙反措施如不出臺,占據國內市場份額近8成的進口多晶硅,仍將以低價進一步沖擊國內市場。
班文文表示,當前,進口多晶硅價格要比國產價格要低,且物美價廉,受進口多晶硅的沖擊,現在國內企業像江蘇中能這樣的大企業都在低于成本銷售,也就是說,在做著貼錢的生意。
那么,中國面對國外大量低價傾銷的多晶硅,“雙反”是拯救國內行業的唯一籌碼嗎?
李俊華認為,多晶硅行業現在需要借助政府力量,除了要推進“雙反”調查,阻止國外多晶硅傾銷加劇外,還要提升國內內需市場,解決市場結構失衡問題。
班文文表示,“雙反”也并不一定是唯一的籌碼,目前國內企業應用比較多的是改良的西門子法技術,這種方法成本最低也在18美元/公斤,而美國REC應用的是流化床技術。這種技術能降低成本至10美元/公斤。目前,國內企業應該對技術進行改良,這樣可以降低成本,使我們的多晶硅產品比進口的更有優勢也是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