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環保部部長皮特-阿爾特邁爾宣布,德國從現在起最遲到2018年停止對太陽能的補貼。停止補貼的原因是德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已經失去了控制,目前,德國光伏裝機量達到了35吉瓦(1吉瓦=1000兆瓦=1000000千瓦),遠遠超過了德國政府的規劃目標。
太陽能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據科學家估算,太陽照耀地球90分鐘的能量,就足夠全世界一年的能源消耗。但是,如何把陽光轉化成可使用、可儲存、可傳輸的有市場價值的二次能源,卻是人類的一大難題。雖然晶體硅可把陽光能轉化成電能,但成本高昂,可謂是能源家族里的“奢侈品”,如果沒有政府的補貼,光伏發電不可能被市場選擇。
德國制定的能源發展戰略目標是,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發電總量的80%。憑借其財力和科技實力,德國光伏發電在世界上遙遙領先,2011年的光伏發電量為18太瓦時(1太瓦時=1000吉瓦時),占全國發電總量的3%。
2012年5月26日中午,德國光伏發電量占全國發電總量的40%以上,當天24小時光伏發電量占全國發電總量的20%。2013年7月7日中午,德國140萬個光伏發電系統提供的發電峰值到達了23.9吉瓦,為裝機容量的68%。但是,光伏發電受制于季節,在光照時間短的冬季和陰雨季節,發電效率很低。
德國光伏發電之所以發展如此迅猛,得益于政府的光伏發電上網補貼政策。根據2012年的標準,光伏發電上網每千瓦時補貼0.1836歐元,而傳統能源發電成本才每千瓦時0.047歐元,光伏發電僅每千瓦時的補貼就是傳統發電成本的4倍。到目前為止,德國政府對可再生能源的補貼總額已高達2160億歐元,其中2012年對光伏發電和風電的補貼總額為140億歐元,對光伏發電的補貼占較大比重。
德國的光伏發電補貼在終端消費階段實施,消費者每購買一度電,根據光伏發電量占發電總量的份額折算補貼標準。2012年,終端消費者購電每千瓦時補貼0.036歐元,大約是電價的15%?梢,如果沒有政府補貼,光伏發電幾乎與市場無緣。
受補貼的刺激,德國很多企業躋身太陽能產業,導致每年新增光伏裝機容量遠遠超過政府的規劃目標。在過去3年里,每年新增光伏裝機容量都在7吉瓦以上,2010年為7.4吉瓦,2011年為7.5吉瓦,2012年7.6吉瓦,而德國政府的規劃目標是每年新增光伏裝機容量2.5-3.5吉瓦,實際增長速度超過了政府規劃目標的一倍以上。
由于政府要補貼光伏發電,這必然要加大政府的預算外開支,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隨著光伏發電所占份額的增加,電價也隨之上漲,2012年每千瓦時上漲了0.053歐元,平均每個居民戶享受的電價補貼從60歐元上升到185歐元。
在不增稅的情況下,德國政府已無法繼續對光伏發電按原有標準實施補貼,從2012年開始,德國就削減了對光伏發電的補貼,在2012年11月1日至2013年1月31日的3個月期間,光伏發電補貼平均每月削減了2.5%。
對太陽能的補貼額巨大,可太陽能對能源的貢獻份額卻與之不相稱。為此,德國總理默克爾日前表示,如果9月份能繼續連任總理,她將縮減可再生能源的補貼金額,此舉將減少消費者的成本。
近日,德國太陽能企業康能公司向地方法院遞交了破產申請,這是繼Q-cells、RobertBoschGmbH、Sovello、Odersun等德國太陽能巨頭申請破產以來的又一太陽能破產公司?的芄緞摻ㄓ1998年,曾在25個國家設立子公司,是歐洲最大的太陽能企業。2007年年底,由于流動性短缺,公司不得不增發2000萬股股票募集7000萬歐元,同時向銀行借貸3000萬歐元,并關停、出售了幾乎所有的子公司。康能公司2007年的股票市值超過22億歐元,現在只值5700萬歐元,6年間股票貶值了97.4%。
德國的太陽能產業與中國的不同,我們生產的光伏組件主要是出口,用于國內發電的比例很小;而德國生產的光伏組件主要用于國內發電,同時進口太陽能組件。2012年年底,世界光伏裝機總容量為102吉瓦,德國為32.6吉瓦,中國為8.3吉瓦,中國的光伏裝機容量僅是德國的四分之一。德國破產的太陽能企業都是光伏上游企業,基本上沒有波及龐大的光伏發電企業,太陽能“冷冬”對德國來說要比中國好過一些。
目前,太陽能的政治選擇遠遠超過了市場選擇。但是,企業的發展就像人的成長一樣,補貼只能在“嬰幼兒期”,政府要及時給接受補貼的企業“斷奶”,否則,企業就永遠不會壯大成長。
德國目前所遇到的太陽能發展困境再次警示我們,政府如果對某個產業的補貼標準過高,就會吸引太多的資本進入該領域,很快就造成產能過剩,繼而是一批接一批的企業倒閉,這不但帶來投資浪費,也讓整個國民經濟體系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