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興也勃,其衰也忽。
中國風電、光伏從業者乘坐的過山車從頂端滑向谷底,只用了短短四年。
與歐美發達國家由技術周期和經濟周期導致的產能過剩不同,中國自有一套獨特的“過剩邏輯”:國務院或中央部委釋放產業支持政策;地方政府在接下來的過程中起到決定作用,游說企業轉行落戶、撮合銀行信貸、落實優惠措施并初步承諾銷售渠道;為占領當地市場,企業不得不廣泛建廠,加之盛行于當下的“做大即可綁架政府和銀行”的思路,導致產能急劇擴張。
在市場需求并未明朗之時,中國的產能往往從供給側爆發,那種單純擴大需求的解決措施不僅耗費資金而且救急難救窮,就風電、光伏產業而言,化解目前的產能過剩或應從供給端入手。
中國式產能過剩
“中國當前產能過剩現象并不是單一經濟周期的現象。”
進入2013年,沒有一家光伏制造企業可以盈利。科技部在青海的調研結果令人沮喪:一些新進入的企業來不及投產就被迫停產,即使實力雄厚者,在不計算設備折舊的前提下,也只能虧本銷售,僅僅是為了勉強維持現金流不斷裂。
風電設備企業的情況與光伏類似,在多處基地大面積停產一年多后,昔日巨頭華銳風電在半年內陸續關停了8家海外子公司;金風科技部分生產線停產,維持生產的基地降為幾天生產一臺風機;外資企業則紛紛撤離中國。
目前,中國的新能源企業正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
據《中國風電發展報告2012》統計,2012年中國主要風電設備制造行業產能已達到30GW瓦以上,但當年國內新增風機裝機容量僅為18GW,國外市場始終未有效打開,這導致國產設備四成以上的產能處于閑置狀態。中投顧問最新測算,2013年上半年,中國的風電設備綜合產能閑置率超過60%。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光伏組件產能達到45GW,而當年的全球產量僅為38.4GW,即使假設組件銷售一空,中國的產能也超出世界總需求量近7GW。
在日信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陳樂天看來,中國的普遍產能利用率為57.8%,低于72%-74%的“合意區間”15個百分點左右,陳樂天表示,“這意味著,目前中國的產能過剩非常嚴重。”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沈建光稱,“中國當前產能過剩現象并不是單一經濟周期的現象。”
與歐美發達國家由技術周期和經濟周期導致階段性產能過剩不同,中國遵循自己的一套過剩邏輯。以中央部委的產業支持政策為先導,地方政府制定優惠政策并設置門檻,企業被迫或自愿地急劇擴張產能。
“資源換產業”的誘惑
早已落戶當地的珍貝羊絨在當地政府的游說下,做起與主業毫不相干的光伏組件行業。
在這一過程中,地方政府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英國研究機構Solar media王超向本報記者回憶了地方政府創造產能的游說能力,2009年,Solar media應浙江省湖州市邀請規劃光伏產業園,政府負責人找到當地做小商品、紡織等各行各業人士,游說他們投資光伏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