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風電產業裝機不斷在增加,新項目不斷上馬;一邊是越來越嚴重的“棄風”現象在一些地區依然上演。當二者碰到一起之時,行業發展已經不知不覺陷進了發展的畸形循環中,在今后的發展中,注定會充滿風險。
風能,作為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讓近些年來的風電產業得到了空前的快速膨脹發展。早在2006年,或許在這一年因為實施了《可再生能源法》,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了230萬kW。到了2007年,風電產業發展可謂到了爆發式增長,新疆、內蒙古、遼寧、山東等地發展較快。
面對枯燥的數字,其背后則是一股日益高漲的風電“大躍進”,截至2012年底,我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了7532萬千瓦,風電新增裝機1296萬千瓦,新增并網容量1537萬千瓦。此時的中國,已經悄無聲息地連續4年風電增量列為全球第一。
此前,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風電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就提出了我國到2015年風電裝機并網達到1億千瓦,年發電量達到1900億千瓦時。預計到2020年達到2億千瓦。
風電一片繁榮聲中,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2011年全國風電限電超過了100億度。近期,國家能源局也發布的《關于做好2013年風電并網和消納相關工作的通知》顯示,去年,全國棄風電量約為200億千瓦時,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相比2011年有所下降,個別省區風電利用小時數下降到1400小時左右。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公開表示,200億千瓦時電量相當于浪費了670萬噸標煤,直接損失超過100億元。
在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沈宏文看來,因為前期發展過于迅猛,風電設備制造商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設備方面,產量也在不斷增加,這已經嚴重超過了市場需求。
在全國新增裝機總量上升的背景下,一些地區卻頻頻出現棄風限電的現象,不得不說,這或許是暗合了當前風電產業發展陷入了“畸形”。
中商情報網高級行業研究員吳超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風電發展較快與風電并網以后的利用率不高造成了產業發展的怪圈。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棄風”頻頻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電網不配套,沒有有效的電網把它送出去。而近些年來,關于風電棄風現象也成為常態化,大有越演越烈的態勢。而對于一些地區前期“饑渴般”地“吞下”了風電項目,能否消化,也著實令人擔憂。
吳超國向記者介紹,棄風限電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風電發展速度比較快,整個產業鏈規劃不完善。另一方面,“三北”地區電源調節性能不好。現在風電主要是當地市場消納,風電具有隨機性、間歇性特征,屬于波動性電源,這就要求常規電源的調節性非常好。但“三北”地區是供暖期,普遍火電占的比重比較大,火電是熱電聯產,這就減弱了風電的調節能力。
當前,風電產業面臨盛與剩的畸形循環如何破解?吳超國認為,雖然我國風電制熱技術已經足夠成熟,但從政策體制上,風電供暖的成本比火電要高近一倍,因此成本問題還值得研究。此外,政府也應該大力鼓勵風電供暖,并且要在擴大風電消納方式上繼續下功夫,以此來徹底解決棄風問題。
同時吳超國認為要解決棄風問題,重點是要加快電源電網建設,加大力度建特高壓電網,把不能就地消納的電大規模地輸送出去,把“三北”的風電送到“三華”地區。比如把跨省,尤其是跨區域電網建立起來,這樣風電在這個大市場里占的比重就很小,可能就解決了棄風問題,市場運營也會相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