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發展的臨界點已經到來,這將是中國制造業歷史上一次機遇與革命。”在日前舉行的2013北京國際工業智能及自動化展覽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教授王田苗如是說。
正如王田苗所言,在勞動力成本上升、市場競爭激烈、小批量多品種客戶定制及新技術突破等背景下,工業機器人的市場需求愈發強勁,作為制造大國的中國更是如此。國際機器人聯盟(IFR)預測,到2014年,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中國該如何把握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
據IFR數據,2002~2010年間,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年均增長9%。2011年,工業機器人在中國的銷量為2.26萬臺,較2010年增長了51%,中國也成為繼日本、韓國之后全球第三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并有可能在2014年躍居全球第一。工業機器人如此高速發展,這在王田苗看來,其核心動力主要源于三方面。
首先,在中國逐步向老齡化社會邁進以及人工成本連年攀升的背景下,一線產業工人減少的趨勢不可逆轉,而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設備因其優勢,市場占有率會逐步增加。
其次,制造業已成為國際競爭又一激烈領域,客戶定制、柔性制造、成本和效率及全球資源整合等方面,都是各國制造企業競爭的重點。而通過工業機器人提高制造業智能化水平,以期掌握更多的話語權成為不二選擇。
此外,隨著技術的進步,工業機器人在軍事、精細外科和危險作業等領域的應用也將逐步展開,而在這些領域,工業機器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近些年,中國企業由勞動密集型不斷向技術領先、自動化、智能化邁進,進一步推動了工業機器人在中國的發展。”北京華美金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葛武說。
中國的挑戰
市場需求的激增勢必會帶動生產研發的跟進。但遺憾的是,中國尚未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具備有影響力的企業。目前,約60%~80%的工業機器人市場被ABB、德國庫卡(KUKA)、日本發那科(FANUC)、安川電機(YASKAWA)占據。對此癥結,專家給出的“藥方”是:規模化市場和應用,是工業機器人發展的前提。
“在中國做本土化的工業機器人,100臺只能算起步,500臺能持平,1000臺才能在這個行業有所盈利。原因是什么?目前國外工業機器人的市場競爭很激烈,只有達到一定規模,我們和國外相比價格才有優勢。”王田苗表示,汽車、電子裝配、化工、物流等領域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很大,國家應將這些領域作為工業機器人批量化應用的重點。
除了規模化,工業機器人主機的成本和可靠性也是我國當前面臨的挑戰。在企業的生產線中,工業機器人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一旦出現故障,必然會對企業的生產效率造成影響。目前國產的工業機器人已經可以進入汽車零部件工作站或碼垛工作站,但卻很難進入汽車生產線。這正是我國工業機器人可靠性不高所導致的。
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如何破局
專家指出,首先是路徑選擇的問題。從世界其他國家工業機器人的發展情況來看,選擇的路線并不一致。比如,日本選擇的是“仿人”的路線,并希望從工業領域推廣到家用領域。然而,由于成本過高,技術過于復雜,這條道路的前景并不被看好。相比之下,美國則從軟件和嵌入控制等方面發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對于中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王田苗建議,工業要規模化,服務要嵌入化。但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長期存在這樣的怪圈:由于采購量小,所以成本和定價高,這使得用戶的投資較大,并導致市場始終做不大。
“只有通過國家在高端制造領域的長期投入,實現部件國產化、自主化,大幅降低成本和定價,工業機器人規模化應用的時代才會到來。”王田苗特別指出,不要狹隘地理解只有人形的才算機器人。理由在于,按照IFR和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定義,有兩個自由度以上,可移動,有一定智能技術的就可以稱作是機器人。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科技部高新司先進制造與自動化處調研員尉遲堅的認同。“要以開放的角度來理解機器人,將信息技術、軟件、通訊、智能復合材料嵌入現有裝備,讓機器人發揮更大的作用。”此外,尉遲堅還建議在發展工業機器人的過程中重視數據的作用。“工業機器人產品出廠后,要把關鍵環節的數據采集下來,并進行處理,看看哪些數據偏差得比較大。通過這種比較,才能不斷提高我國工業機器人的可靠性和制造水平。”
打造工業機器人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這一點在葛武看來也非常必要。
他指出,要想快速、順利推動中國智能工業的發展,企業應該做到高瞻遠矚,腳踏實地。對于新建企業,在規劃設計時要考慮工業機器人和智能化的應用,比如所有的設備都考慮自動化接口,那么將來的發展就會很順暢。而對于老牌企業,也一定要想盡辦法,盡早進行智能化改造,早改造早受益。“這是一個拐點,也是歷史的機遇。技術創新和原始創新,是我們掌握主動權的關鍵。”面對工業機器人正邁向產業化的現狀,王田苗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