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日海風的吹拂下,江蘇如東縣的海上(潮間帶)示范風電場,2臺白色的5兆瓦海上風電機組高高矗立,碩大的三角風葉在陽光下均勻有力地旋轉著,與灘涂和碼頭融合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對于中船重工(重慶)海裝風電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本新來說,這2臺風機傾注了公司的心血。他告訴記者,公司歷經3年自主研發了這2臺5兆瓦風機,并于去年12月成功實現并網發電,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是目前國內同類機型中風輪直徑最大、機頭重量最輕、發電量最高的機組。”
實際上,這僅僅是海裝風電公司實現技術創新突破的一個縮影。早在2008年,由該公司研發安裝的2兆瓦大功率風電機組成功并網發電,創下當時國內“三個第一”:國內首臺單機功率最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風電機組;國內首臺通過GL(德國船級社)認證的大功率風電機組;國內首臺經過DEWL(德國風能研究所)測試的大功率風電機組。
“我國風電產業當前正處于調整轉型期,只有通過自主創新,風電產業才能走上科學發展、持續發展軌道。”楊本新告訴記者,海裝風電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自主創新驅動行業轉型,通過“產學研融合、軍民技術融合、央企與地方融合、國際國內融合”的四大發展路徑,為中國風電品牌探索出一條具有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之路。
產學研融合是海裝風電公司建設自主創新體系的著力點和突破口。2010年,科技部批準海裝風電公司建設國家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此為平臺,公司積極開展國內外技術合作,在丹麥建立了分中心,并與華北科技大學、重慶大學、沈陽工業大學等高校以及中船重工艦船研究院等相關院所建立了技術合作關系,集聚了一批高端研發人才,建立起一套包括設計、研究、實驗、中試到海洋工程實施及后續服務在內的海上風電全鏈條技術開發體系。
在楊本新看來,海裝風電公司創新的底氣來自于中船重工集團成熟的裝備制造背景。楊本新介紹說,中船重工集團在航洋工程及防腐領域具備深厚的專業基礎和工程應用經驗,正是依托于中船重工強有力的技術積淀和政策支持,海裝風電公司才能有效整合起中船重工所屬的各個企業和研究所的技術資源,從而形成包括葉片、齒輪箱、發動機和控制系統在內的風電機組全產業鏈。
“國際市場也是海裝公司發展的重點。”楊本新說,公司正不斷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與合作。據介紹,去年4月,該公司出口美國的兩臺2兆瓦風力發電機組在美國愛荷華州成功并網。今年3月,公司在美國成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子公司,為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歐美、東南亞、非洲等地區也將是海裝風電的未來重點開拓地區。”
持續創新出成效。經過近10年的努力,海裝風電公司已經形成了覆蓋我國各種地理和氣象條件的850千瓦、2兆瓦、2.5兆瓦和5兆瓦等四大系列的常溫(低溫)型、潮間帶型、高原型、近海型和出口型等風機機型。“下一步,我們將著力于產業鏈的再延伸,準備成立售后服務工程技術公司,在國內主要風區建設維護中心,為客戶提供可持續的技術支撐和保障。”楊本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