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電正在加速發展。來自上海國際海上風電及風電產業鏈大會的消息顯示,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初,上海市東海大橋二期和臨港一期海上風電場項目有望開工建設,而臨港一期項目中,更將啟用6兆瓦的新型“巨無霸”風機。
面對國內海上風電行業的機遇與挑戰,一些企業也在積極應對。如上海電氣(601727)就與全球風電巨頭西門子強強聯手,成立了上海電氣風能有限公司和西門子風力發電設備(上海)有限公司兩家合資公司,上海電氣各占有51%的股份,西門子各占有49%的股份。
公司總經理金孝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合資公司目前已經承接了幾個項目,將于2013年年底開工建設的東海大橋海上風電二期項目,將采用28臺上海電氣自己研發的3.6MW 風電機組,裝機容量100.8MW。同時,上海電氣3.6MW風電機組還中標了國家一期海上風電特許權魯能江蘇東臺200MW項目。
不過,專家提醒,即使目前國家已批復前期工作的395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到2015年全部建成,實現國家500萬千瓦的“十二五”海上風電規劃目標也困難。
上海電氣風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琦在上海國際海上風電及風電產業鏈大會上表示,現在風電行業是全面虧損,做得越多,虧得越大,“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的話,整個產業都會崩潰。”劉綺指出,自2009年以來,由于產能擴張以及搶占市場份額的競爭,風電設備的價格從每千瓦6000多元一路下跌到了3000多元,低價之下,設備質量難以保證。
在大會討論環節,劉琦還不點名地批評了華銳風電,盡管華銳風電副總裁陳黨慧就坐在劉琦身邊。“目前這種狀況是如何開始的?首先,設備廠有很大的責任,甚至是最大的責任。中國風電產業發展迅速,整個產業良莠不齊。在投資驅動下,中國風電產業在核心技術還未消化的情況下,就簡單裝配,快速擴張。”劉琦稱,“有的企業在國內的生產基地布點一下子達到了十幾個、二十幾個,產值在短時間內達到了全球第二。但是自己的能力能夠支撐這一地位嗎?”
劉琦認為,正是風電制造商的不冷靜,把這個行業給做壞了,做爛了,“為了獲得訂單,于是有很多潛規則,都沒法擺到臺面上。”
對于產品海上風電問題,陳黨慧也表示,“當風電設備在每千瓦6000元、5000元乃至4000元的時候是設備商有錢賺,開發商賺錢難。”企業出于對利益的追求,打價格戰,導致設備商沒錢賺,產業進入整合淘汰階段。風電行業的虧損,設備商和投資開發商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味快速擴張,導致行業的泡沫。
除上述兩個問題以外,產能利用效率不高、有產值沒效益、有裝機沒電量、有生產能力沒有核心技術等問題也是海上風電產業發展中的絆腳石。據了解,2011年,西北電網“棄風”比例接近20%,華北電網“棄風”比例也接近14%。2012年,全國棄風電量約200億千瓦時,中國主要風電設備制造企業40%以上的產能處于閑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