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研究院主辦,環保部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民間環保組織達爾問自然求知社聯合承辦的大型環保論壇“綠色能源與我們的生活”在北京舉行。
環保部核設施安全監管司副司長邱江指出,核能是目前唯一可替代化石燃料大規模生產的一次能源。
邱江提出,在目前的新能源規劃中,核電已被業界廣泛認為是應對全球氣候變暖、低碳減排的有力推手,是倒逼能源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努力抓手,目前我國已有30余臺在建的核電規模。
6月19日,環保部發布5月份重點區域和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結果顯示,5月份,74個城市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60.1%,超標天數比例為39.9%,其中輕度污染占29.4%,中度污染占8.3%,重度污染占2.1%,嚴重污染占0.1%。首要污染物為O3和PM2.5。
大氣污染問題依然在持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專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當前來看,對我國大氣污染貢獻最大的依舊是燃煤。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級顧問周鳳起在論壇上指出,2012年我國能源結構有所優化,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下降了2.2%,但是,只能說有所優化,因為中國這樣一個以煤為主的結構,一下子要有根本的改變還需要長時間的努力。
周鳳起介紹,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2010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上升到72.7億噸,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24%。假設未來我國GDP年均增速達到8%,到2020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要達到97億噸,這個數字相當于全球的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的總限值。
找到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已經成為了世界性的話題,對于中國而言,意義更大。
邱江認為,核能是目前唯一可替代化石燃料大規模生產的一次能源。出于環境和能源安全的考慮,在目前的新能源規劃中,核電已被業界廣泛認為是應對全球氣候變暖、低碳減排的有力推手,是倒逼能源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努力抓手。
但是,從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雖然發生事故后,對于核能的利用,很多國家的民眾甚至到了“談核色變”的地步,我國也一度中止核電設施的建設工作。
邱江提出,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核安全與防治污染的挑戰,運行核電廠的增多導致了風險不斷的增加,核電技術管理和監管人員的經驗還不能適應核能迅速發展的要求。公眾對核安全與輻射的訴求越來越多、越來越高。主要的是公眾輿論、信息公開、公眾參與已經成為了制約核能核電高速發展的瓶頸。
不過,他強調,在我國已經建立起了一套比較完整、嚴格、有效的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制度。我們參考國際原子能機構和核能先進國家的有關安全標準,基本建立了覆蓋各類核設施,包括核電廠的法規標準體系,通過對核電站的選址、建造、調試、運行到退役的全過程,實行許可證監督管理,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審批要求和許可條件,并且在每個核電廠的現場都派駐了現場監督人員,以確保對核電廠運行的安全,實施有效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