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近期大家的關注點都在歐盟針對中國太陽能產品征收初步反傾銷稅事件上,可是太陽能貿易爭端事件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展開。歐洲以外還有超過20個國家已經引發了貿易爭端或者制訂了相應的政策,例如本地化限制或者獎勵,從而可能在未來導致爭端的擴散,這些國家在2017年之前的終端市場需求加起來可能超過150 GW。同時,歐盟事件將繼續活躍,終裁結果要在幾個月之后產生,這一爭端的進展直接影響到可能超過60GW的光伏組件需求。
在西半球,隨著美國開始對中國大陸生產的晶硅電池片征收重稅,以及加拿大安大略省認識到將產品本地化要求更改到與世貿組織規則一致的必要性,相關的兩起的貿易爭端已接近尾聲。
同時在拉美區域,很多國家現在才開始看到光伏終端需求高速增長的可能性。有些國家對進口太陽能產品征稅或者直接支持國內廠商,以擴大當地制造業來滿足這些需求。拉美區域的大部分需求還處于增長初期,但是考慮到光伏項目有利的經濟和環境條件,增長速度預計會很快。隨著需求的提升,嘗試著制定政策將外來產品擋在門外的挑戰也將增加。
在中東和非洲,發展本地制造業已經是幾個國家的明確目標,這些國家未來十年中計劃安裝數十吉瓦的光伏項目。目前,很多此類計劃才剛剛開始,但是任何排除海外公司的進一步行動都可能擴大貿易爭端的范圍。
在亞洲,印度近期針對本地化要求引起的擔憂和不確定性提出了一些提案。政策制定者建議未來幾輪的太陽能項目可以按照有本地化要求與非本地化要求分開招標,以安撫當地的制造業者,并避免美國引發的WTO調查的風險。同時,印度仍然在進行對原產于中國大陸、馬來西亞、臺灣與美國電池片的反傾銷調查。中國政府也已經對歐盟作出反應,除了已經拖延很久的多晶硅雙反調查之外,還開始針對歐盟產品如葡萄酒展開反傾銷調查,并可能擴展到汽車。
越來越密集的貿易爭端給光伏行業帶來了負面的影響。不論對涉及太陽能產業的國家性或者是國際性組織,這種不確定性都可能會持續一定時間。這也使得理解全球產業的上下游變得至關重要。企業現在必須要重視光伏產品的價格與質量,同時也要關注原產地與目的地來避免額外關稅的產生。這些貿易爭端的最終結果可能是比較戲劇化的,并且肯定會在這已經快速變化的光伏產業環境里重新尋求供求關系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