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委員會6月4日宣布:歐盟自6月6日起對產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及關鍵器件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如果中歐雙方未能在8月6日前達成解決方案,屆時反傾銷稅率將升至47.6%。這場從去年9月份開始的反傾銷調查,終于塵埃落定。受此影響,當天A股多晶硅、太陽能等光伏板塊受歐盟征收反傾銷稅影響集體大跌。
由于歐盟是中國光伏產品的最大出口地,中國70%以上的光伏產品都出口歐盟。這一噩耗,無疑讓本就處在嚴冬期的中國光伏產業再次雪上加霜。
中國光伏產業迷思
近年來,美歐這兩個中國光伏產品最大出口地,相繼對中國痛下“殺招”,最近,更有印度高調宣布加入戰團,展開對中國光伏的雙反調查,接二連三的制裁讓我們在痛斥貿易保護主意抬頭的同時,我們不禁也要思考,中國光伏產業自身是否也存在問題?
今年3月,全球四大光伏企業之一的無錫尚德宣布破產重組,成為中國光伏行業發展的一個標志事件。這家經過短短10年就迅速發展成為全球四大光伏企業之一的巨擎轟然坍塌,令人唏噓,由此,也讓中國光伏產業的矛盾浮出水面。
思考1:世界工廠頹勢盡顯
光伏,這個代表著未來方向的高科技產業,在中國,卻依舊沒有拋掉“世界工廠”的帽子:核心部件及市場都在國外,只有原料生產、組裝加工在國內。
這種簡單的加工模式和市場渠道,使得光伏產業下游緊密依附于國外市場,國內市場的占比非常小。一旦國外市場出現變化,最先受到沖擊的肯定是國內的制造企業。
思考2:結構性產能過剩
2006年,施正榮創造財富神話,成為當年的內地新首富,這種造福神話讓投資者們蜂擁而上,開始跟隨尚德的腳步,大力發展光伏組件。100多個光伏產業基地一夜之間就在中國各地冒了出來。據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秘書長王勃華透露,2011年統計的光伏企業數為262家,而這一數字,在2006年僅為20。
一個行業內企業扎堆進入,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產能過剩。而且這些企業大都集中在產業鏈門檻最低的封裝環節,重復建設現象突出。王勃華表示,2011年,全球的產能是60吉瓦,其中中國就包攬了50吉瓦,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球裝機量的總需求才僅僅27吉瓦,產能嚴重過剩。
思考3:政府綁架,難逃其責
這場光伏產業大冒進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地方政府的捧殺。政績沖動,讓光伏企業獲得了“保姆式”的扶持。
就全國而言,綠色新能源計劃備受熱捧,政府和銀行對光伏企業開綠燈,給與積極的財政支持。有媒體報道,無錫尚德所獲得的稅費返還額高達86億元,而該公司支付的各項稅費僅占其稅收返還額的十分之一。
事實上,通過出口退稅獲得補貼并非是無錫尚德一家的做法,而是中國光伏產業的普遍狀況,甚至是中國光伏產業的最核心競爭優勢。巨大的財政補貼,讓中國的光伏產品有恃無恐的以“跳樓價”殺入國際市場。
另外,就地方政府而言,光伏產業成為各地政府招商寵兒,無償土地、資金配額、電價補貼等等,都促使了光伏企業以較低的成本快速發展。
中國光伏產業的救贖
在業內多數分析機構看來,歐盟對中國征收反傾銷稅對光伏行業來說未嘗不是好事,也是光伏產能調整的一個契機。要解開光伏困局,實現光伏救贖,必須擴大新能源的市場內需,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轉變世界工廠的角色,同時,更要轉變政府職能、厘清和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1,激發內需,釋放能量
目前,產能過剩已成事實,那么擴大“內需”并持續增長就變得刻不容緩。6月7日,正在河北邢臺考察的李克強表示,國家已經制定了促進光伏發電的政策,積極促進光伏產品由外銷轉內需,包括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鼓勵單位社區家庭使用光伏發電裝置,給光伏發電電量補貼、稅收優惠,電網為光伏發電并網提供便利等,這無疑為中國光伏業送上了一顆“定心丸”。
2,技術創新突破,促產業結構調整
技術的創新和進步是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源泉。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會長、漢能控股集團董事會主席李河君說,一個產業要想在世界范圍內有真正強大的競爭力,就必須解決技術"空心化"問題。如果沒有核心技術,這個產業一定會有巨大風險。目前,中國光伏雖然正在經歷產能相對過剩階段,但是隨著業內努力提高技術水平、突破技術壁壘,合理發展,加上政策宏觀政策積極引導,光伏產業的未來仍是無限光明,發展空間極其廣闊。
3,調整產業引導政策,實現良性發展
作為已投入巨大資源的朝陽行業,如不繼續扶持,將面臨巨大沉沒成本,還會在世界新能源格局中落伍,持續補貼是救贖光伏產業不得不走的路徑。但補貼的方式需要改變,需要從以往鼓勵擴大產能為目標的生產端補貼模式轉變為光伏產品使用的需求端補貼,從政府主導到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降低光伏行業的出口退稅率,建立長遠戰略,引導產業實現良性發展。
對中國光伏產業而言,此次歐盟雙反調查或許能用《領悟》中的一句歌詞來形容:“這何嘗不是一種領悟讓我把自己看清楚”。
通過這次事件,逼迫行業重新洗牌,讓市場決定優勝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