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的苦日子已經持續了數年,而被稱為“黑金”的煤炭業,經歷了“黃金十年”后,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一夜之間從夏天過渡到了沒有白晝的冬夜。
煤炭價格與國內外經濟增長周期之間的關聯最為直接和敏感。國內發電量的增長,主要是火電發電量的增速決定了煤炭價格,同時,中國水電供應的增加以及清潔能源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煤炭市場的需求,這在經濟轉型期體現的更為顯著。在進出口方面,2012年受全球經濟疲軟影響,國外煤炭需求嚴重不足,煤價一路下跌,在煤炭全球資源配置的格局下,低價煤炭自2012年開始便大幅涌進中國,2012年煤炭凈進口2.8億噸。2013年一季度累計進口8000萬噸,同比增長30.1%。按照這樣的進口增速,行業內預計全年凈進口將超過3億噸。
除此之外,煤炭產能釋放速度遠遠大于下游需求。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十一五”以來,煤炭行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萬億元,總體可形成近30億噸產能。加之山西、內蒙古資源整合與技術改造礦井陸續進入投產期,市場過剩壓力明顯。
煤炭作為原料工業,僅從價格數據就能直觀看到日子過得好壞。5月29日發布的環渤海地區港口發熱量5500大卡市場動力煤綜合平均價格報收610元/噸,環比下降0.16%,弱勢下行格局未改,總體比去年同期下降20%多。
多年以來,煤炭企業與發電企業每年底將進行煤炭談判,“市場煤和計劃電”使得發電企業幾乎每年要被動接受年年創出新高的煤炭價格,而電價卻受到國家發改委的價格管制。但現在市場供求發生了逆轉,在煤炭業火速進入寒冬大勢中,過去多年受煤炭企業“剝削”的發電企業、鋼鐵企業展開“痛打落水狗”架勢,使得煤炭價格的下行雪上加霜。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日進斗金的煤炭企業盈利快速下降。國內39家煤炭上市公司2012年利潤總額和凈利潤均創5年最低,其中33家上市公司利潤總額增長率為負值。2013年一季度,煤企利潤繼續下滑,其中中煤能源凈利16.55億元,同比降37.8%;大同煤業凈虧損2.99億元。
在這種窘境中,煤炭行業如何救贖?4月底,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兼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提出,促進煤炭資源由燃料向原料的轉變,推進煤炭生產消費方式革命。業內解讀為,延長煤炭產業鏈,發展以煤制油為主的現代煤化工。資源地區煤炭直接液化、煤制氣等項目核準的閘門可能松開。同時,作為山西省長的李小鵬提出,“增量、穩價、提效”的策略,要求企業加強同煤種、同區域、同流向的合作,防止互相壓價、內部競爭。具體這種戰略戰術是否能解煤炭之困,看起來還需要幾年的時間來慢慢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