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GE在北京的發布會,伊梅爾特在現場推銷“工業互聯網"概念。
其實類似的概念最近幾年也一直有人提起:比如思科的“萬物互聯”,IBM的“智慧地球”。IT企業起的名字高端又洋氣。反觀GE,一個“工業互聯網”,似乎把自己有什么和自己要干什么捏在一起掏心掏肺地給人看,儼然一個實誠孩子。
伊梅爾特撇清了跟對手IBM、思科和微軟的關系,”總會有多種方式來描述新趨勢,在北IBM、思科和微軟都有愿景,物聯網更強調通信,GE是以資產為出發點,我們是一家服務公司,優勢是結合材料和分析帶來實在的結果”。
演講中,他講了GE未來商業模式的幾點疑問,1)雖然跟埃森哲合作,但GE不是軟件公司和咨詢公司;2)GE未來除了賣設備還會賣服務,但非搭著設備賣服務,而是智能機器的運營和數據服務;3)數據將會成為GE未來的產品.....
如果后兩點能實現的話,GE的商業模式將徹底改變。
“工業互聯網”是一個宏大的愿景,但又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把機器聯入網絡,并利用產生的數據為企業服務。不同于阿里巴巴的大數據來自于對個人行為的監測,工業互聯網的數據來自安裝在機器上的傳感器。機器開動,傳感器走起。快了慢了,歪了斜了,一五一十地形成數據,傳到云端進行存儲、分析與決策。
當然,這可不像阿里浪“猜你喜歡給你推薦”那么具有親近感。比起“啤酒和尿布”,工業是我們生活中更加隱性卻更有決定性的層面。在GE的思維里,通過掌握和分析機器產生的海量數據可以精確地知道每一臺機器每一個零件的運轉情況,進而通過分析機制對每一臺機器每一套設備提供量身定做的解決方案。整個過程以圖表呈現,可視又簡潔。這個過程會使人對機器達到前所未有的精確操控。
讓工業變得個性化!想想看,如果從人類物質生產和生活消費的源頭——“工業”開始進行個性化的改造,它所帶來的資源節約和產品豐富性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多么大的變革。這將是對存在百年的“標準化生產”、“流水線作業”、“格式化操作”的挑戰!肮と恕钡亩x將會得到改變。數據是可云的,服務是可云的,工人也是可云的。
一個電廠的工人,他的工作環境不再是滾滾蒸汽和濃煙混雜的“冰與火之歌”,而是像證券交易所那樣依靠顯示器和數據說話的地方。旁邊坐著的也不再是運輸科老王、后勤處劉姐和宣傳干事楊小美。而是分管不同電廠運營的同事們(好吧,讓我們祈禱屆時將會是熒光閃爍的科技范兒,而不是亂糟糟的孟買電話呼叫中心范兒=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