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的“溺愛”對煤炭市場來說,其實是種傷害。
5月28日,一位煤炭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了他對當下煤炭市場的看法,他所謂的過度“溺愛”,是指近來河南、山西等多地政府對煤炭行業采取的“煤電互保”救市措施。
盡管業內有很多不同聲音,但對地方政府而言,當其曾經賴以依靠的支柱產業受到沖擊時,祭出救市大旗成為各地不約而同的選擇。由此,踟躕前行了20多年的電煤市場化改革,或因“煤電互保”再次卻步。
多地政府急救市
“煤電互保”最早始自河南。
今年4月,河南省內的多家煤企召開專門會議商定向政府提出“煤電互保”救市方案。據公開信息,該方案的主要內容是建議政府敦促省內電廠優先使用省內煤企生產的電煤,消除外省煤炭的沖擊,穩定省內電煤價格等。
5月,河南省政府“煤電互保”政策出爐,實行發電機組采購本省電煤量和發電量掛鉤制度,外省煤進入河南省的渠道被堵住。具體內容為,根據發電單位基礎電量占全省比例分攤確定基數,超基數采購1萬噸省內原煤獎勵1000萬千瓦時基礎電量,少采購1萬噸省內原煤扣罰1200萬千瓦時基礎電量。
河南上述限制省內電力企業采購外地煤炭的做法,或將被山西省效仿。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山西也決定啟動地方保護政策,限制外煤進入。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此前在山西大同調查得知,當地煤企對于電企使用外煤頗有微詞,認為這樣不利于當地的煤炭產能釋放。
但電企也有自己的“賬本”,“當地的動力煤價格高,我們從內蒙古等地拉煤過來,算上路費都比本地的煤炭價格低。”一位電企負責人表示。
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共有2900萬噸來自陜西、內蒙古等地的煤炭進入山西市場,按此計算,全年將有8700萬噸外省煤炭擠占當地煤企市場份額。在此形勢下,山西步河南后塵推出“煤電互保”似乎顯得合情合理。
此外,山東等多個省份也紛紛采取措施,意欲將煤企拖出“泥淖”。濟南鐵路局已限制電煤裝運,并已停裝外省煤炭進入山東,要求省內電企和煤企簽訂供應合同,其價格高出市場煤價每噸50元以上。
電煤市場化再遇阻
2012年12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深化電煤市場化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堅持市場化取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逐步形成合理的電煤運行機制。
2012年12月31日,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電煤市場化改革的指導意見做好產運需銜接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各地政府對煤炭交易“少干預”。
對此,有專家解讀認為,“政府不再當婆婆,過多干預電煤交易,讓煤電雙方自由戀愛,這樣買賣雙方才能真正自主,其交易才能真正實現市場化。”
但在煤企主動性“施壓”下,多地政府出臺的上述“煤電互保”措施,讓踟躕前行了20多年的電煤市場化改革再次遇阻,還可能令本已處于“寒冬”的煤炭行業更加艱難。
據悉,河南實施“煤電互保”之后,山西向鄭州鐵路局發送煤炭的數量急劇下降,河南省內煤價應聲上揚。這對山西而言,形成了一種倒逼,使其不得不采取同樣的手段進行自救。至此,各地煤炭市場進入各自為陣的局面。
“這樣的自救措施不是一個市場化的做法,會嚴重影響到煤炭市場的合理競爭,降低煤企的效率。”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林伯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