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文書令,“文殊”被叫停。5月30日,當日本原子能規制委員會櫻田道夫審議官把一份書面整改通知交到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以下簡稱“原發機構”)副理事長辻倉米蔵的手中時,標志著命運多舛的日本“文殊”號核反應堆再次被打入“冷宮”。
說這座“文殊”號核反應堆命運多舛是有原因的。該核反應堆始建于1985年。經過近10年的建設調試,1994年4月首次達到接近正常運行的臨界狀態。然而1995年12月,運轉不到兩年的“文殊”號因為冷卻材料鈉溶液泄露和火災事故而停運。2010年5月,隨著工作人員抽出抑制核分裂的控制棒,這座沉睡了14年的核設備又被喚醒。但是2011年“3-11大地震”后,“文殊”也和日本絕大多數核電站一樣,再次進入停機待檢狀態。今年年初,原發機構向負責監督核電站工作的原子能規制委員會提交重啟申請報告。鑒于原發機構去年11月發布的信息中稱“文殊”號還有近萬件機器逾期未檢,原子能規制委員會實施了嚴格審查。可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通過審查發現,除了那近萬件疏于檢測的機器設備外,重啟申請中稱沒有問題的重要設備也存在逾期未檢的情況。
對于日本原發機構這種“強行闖關”的行為,原子能規制委員會當然不能輕易放過。原子能規制委員會認定原發機構安全意識淡薄,勒令其在構建起切實有效的安全管理體制之前,不得開展任何重啟核反應堆的準備工作,實際上是徹底封殺了原發機構意圖重啟“文殊”號的一線希望。
建了近10年,停運了14年,“文殊”核反應堆幾乎成了一項爛尾工程。但是,日本原發機構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要重新啟動它呢?在日本全國“反核、棄核”聲潮此起彼伏的時刻,原發機構為什么膽敢在漏檢萬余件機器設備的情況下,企圖蒙混過關呢?綜合分析,原因有四點:
第一、舍不下撇下已經砸進該項目中的巨額投資
日本實際上從1977年就開始了“文殊”號核反應堆項目的研究。日本會計檢查院(相當于國家審計署)審核后得出結論:包括職員人工費及固定資產稅在內,至2010年度末,日本政府在“文殊”項目上投入的總經費約為10810億日元。不過,如此巨額投入至今卻未換來任何實際產出,有抗議人士稱“濫用納稅人的錢建造這種既存在巨大危險又毫無意義的快中子增殖反應堆是讓人無法接受的。”來自各方的非議和詬病,巨大壓力之下,日本原發機構不惜鋌而走險。
第二、日本政府的政策轉變給予了原發機構某種暗示。
“3-11大地震”導致福島核泄漏事故發生后,日本國內“反核、棄核”呼聲高漲,日本政府不僅成立了原子能規制委員會監督核項目實施,還制定了在2040年實現“零核電”的目標。然而,在各方壓力之下,這一計劃和目標隨著民主黨政府的下臺而迅速流產。2012年自民黨重掌政權后,包括首相安倍晉三和經濟產業大臣茂木敏充在內日本政府高官便在多種場合透露出希望盡快重啟核電項目的意愿。自民黨議員成立了旨在推進重啟核電的議員聯盟,日本政府也著手修改零核電目標。所有這一切都給予原發機構“有機可乘”的信心。
第三、日本謀求核電出口迫使原發機構盡快拿出成績
據估算,到2030年全球將增加90至370座核電站。而核電技術一向被日本視為優勢項目,自民黨再次上臺后,安倍晉三更是將核電技術出口作為經濟增長戰略的支柱之一。為此,這位首相大人不惜親自充當“超級推銷員”,利用“黃金周外交”極力向中東國家推銷日本的核能技術。近日,日本又與印度簽署了加快核能談判的協議。然而,號稱擁有世界頂尖核電技術的日本,卻無法解決國內核電站難題,截至目前,日本10家電力公司的50余座核電站幾乎處于“全員待業”的尷尬狀態。這促使原發機構非常希望借重啟“文殊”項目而向各方證明自己。
第四、恢復核燃料循環再利用技術的研發對日本具有深遠意義
“文殊”號核反應堆是一座快中子增殖反應堆。它利用钚鈾混合氧化物(MOX)作為燃料發電,而在此過程中,其產生出的钚甚至超過所消耗的钚。說的通俗一些,不同于普通的輕水反應堆,這種核設施存在的意義并非用于發電,而在于利用核廢料生產新的核燃料钚。日本快中子增殖反應研發中心的近藤悟表示:“它能夠為日本提供今后1000年所需的能源。”這種核燃料循環再利用技術對于資源貧乏的日本解決能源問題無疑是一劑良藥。而對于日本那些好戰且時刻幻想擁有“核武”的右翼勢力來說,研發這項技術恐怕更有不同尋常的意義。因此,盡管一些西方國家終止了該項目研究,但日本依然長期執著于此。有人放言“我們不能放棄將近半個世紀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