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0多萬工人為爭取實行八小時工作制而斗爭,終于獲得了勝利。為紀念這次工人運動,1889年7月14日,由各國馬克思主義者召集的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在法國巴黎隆重開幕。大會上,與會代表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為國際無產階級的共同節日,國際勞動節由此而來。首先讓我們對那些為爭取自由和平等的同仁們致敬,這個節日理應屬于他們。
在科技大變革的今天,尤其是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許許多多的高強度勞動已經被自動化和智能化所取代。在物聯網技術應用最廣泛和最深入的農業、工業領域,大大減少了勞動者的體力消耗和磨損。時值五一,小編就為您展示一下物聯網在農業工業中的改變吧。
智能農業農民的福音
如今,最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和正逐漸滲入農業中來,借助物聯網和3G技術,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消耗和對農田環境的影響,獲取精確的作物環境和作物信息。
在智能農業中,勞動者可根據大棚或其他種植區微傳感器采集的詳實數據,點擊手機屏幕便可以有針對性的遙控節水灌溉、施肥、二氧化碳、水泵、風機等田間設施,同時實現了實現了對節水灌溉及圩區排澇實時遠程監控。還可以通過物聯網技術對蔬菜從生產、檢測、銷售等環節進行全程可視數字化管理;利用溫濕度、氣敏、光照等多種傳感器對蔬菜的生產過程進行全程進行數據化管控,從而真正做到蔬菜生長過程“綠色環保、有機生產”。
智能工業勞動者“不勞動”
對于工業自動化這個產業而言,說物聯網是個全新概念或技術不見得恰當,其實許多的智能物件跟子系統早存在于一些工業應用里,自動化業界早在物聯網這個名稱出現前就將物聯網概念運用在許多實際的案例里了。更精準地說,物聯網算是因為技術跟產業發展到一定的階段而必然出現的結果。但即使這是歷史的必然,隨著物聯網的各項技術及產品日趨成熟,確實是會對工業自動化產生前所未有的影響。
物聯網的產業鏈即所謂的DCM(Device、Connect、Manage)跟工業自動化的三層架構是互相呼應的,在物聯網的環境中,每一層次自原來的傳統功能大幅進化,在Device(設備)達到所謂的全面感知,就是讓原本的物,提升為智能物件,可以識別或擷取各種數據;而在Connect(連接)層則是要達到可靠傳遞,除了原有的有線網絡外更擴展到各種無線網絡;而在Manage(管理)層部分,則是要將原有的管理功能進步到智能處理,對擷取到的各種數據做更具智能的處理與呈現。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物聯網可以使所謂的自動化跟信息化『兩化融合』的愿景更具體實現,自動化業者長期以來都朝著信息化目標前進,在物聯網的基礎下,原先傳統的C/S(Client/Server)架構,可以轉換成B/S(Browser/Server)架構,在生產制造、智能建筑、新能源、環境監控、以及設備控制領域有更廣泛的應用。具體而言,自動化資料如果沒有經過訊息化的集成,一般使用者還是無法使用;同樣的,如果僅有訊息化功能,卻缺乏自動化的內容,一樣也是空泛無用,兩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