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處于逐漸深化的階段,隨之而來的環境污染程度也將趨向拋物線的最高點。”賽迪經智業務總監黃武俊向記者表示,未來10年,環境污染程度仍將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保持上升趨勢。
與此同時,國內污染治理市場次第打開,各個細分行業、新興領域加速成型發展。在這一過程中,產業對技術、對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環保企業的專業競爭力和綜合實力將面臨考驗。
市場機會打開
在污水處理方面,黃武俊表示,隨著我國工業的高速增長、人口的不斷增加以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未來幾年,我國工業和居民用水量仍將呈上漲趨勢,相應的工業和居民污水排放量也將隨之上升,我國污水處理總量將持續提高,各省市污水處理費用也將陸續上漲,污水處理行業的銷售收入將高速增長。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將會推動環保產業發展,預計到2020年城市污水處理率將不低于90%,我國污水處理業務市場空間廣闊。
“十二五”期間,污水處理市場重點仍在城市,重心將逐步移向縣鎮。中部地區相關市場將全部處于成長期。針對管網建設滯后、維護能力、監測不足的現狀,相關投資力度將加大。“十二五”期間管網投資2443億元,占污水和再生利用設施總投資的59%。
黃武俊表示,污水處理行業目前競爭主體數量較多,市場集中度不高。實力企業可以通過收購兼并等方式,擴大業務規模,加大科技研發,深化和鞏固領先地位,并布局未來的新機會;也可以向污水提標改造、再生水、水環境綜合整治等方面拓寬業務領域。提供針對性服務的能力和運營管理水平將成為競爭關鍵。
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黃武俊認為,“十二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工業化、城鎮化將繼續快速發展,汽車保有量和煤炭消費總量持續增長,大氣環境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嚴重的大氣污染問題,不僅損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而且破壞生態環境,必須采取嚴格的大氣環境管理措施,在重點控制區實施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嚴格控制大氣污染物新增量,倒逼產業結構升級和企業技術進步,從而推動大氣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脫硫、脫硝、除塵構成中國大氣污染治理產業三大重要板塊,其中脫硝產業規模最大。”黃武俊認為,國內火電新建項目減少促使行業競爭更加激烈,但同時也有一些新的市場需求。部分區域圍繞灰霾天氣做出治理部署,VOC治理等是新市場;從商業模式上看,脫硫特許經營有可能是新增長點。脫硫方面,設施改造需重點關注,非火電行業脫硫將會有所起色。產業發展關注點將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業內預計,脫硝市場總規模近800億元。脫硝市場仍然主要集中在火電行業,未來2-3年仍是高速發展期,預計市場規模近千億元。除塵方面則是新建、改造并重,電力、鋼鐵是重點,2014年左右新標準實施前夕將迎來發展新潮,預計市場規模近600億元。
投資帶來產業利好
“根據測算,全國‘十二五’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約為3.4萬億元,比‘十一五’時期增加57.4%,約占同期GDP的1.4%。”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金南指出,“十二五”期間需要中央財政專項資金、預算內基本建設資金約為5100億元,主要用于八大重點工程項目建設。
“這一數額是‘十一五’期間1500億元的3倍。”王金南介紹,“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投資占全社會環境保護投資的15%,占重點工程項目投資的34%。”在八大重點工程項目中,城鎮污水處理需要投資4300億元,其中完善和新建管網投資2443億元,新增城鎮污水處理能力投資1040億元,升級改造城鎮污水處理廠投資137億元,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投資347億元,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投資304億元。
王金南進一步指出,全國“十二五”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約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2.3%,將有效帶動GDP累計約4.8萬億元。然而,目前我國環境產業發展面臨產業技術不足的問題。
黃武俊表示,從橫向來看,相對于發達國家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約占GDP的2%-3%,我國的投資比例占比還是不夠,但從縱向來看,國家治理環境污染的投資力度在逐年加大。
未來,環保產業的潛力巨大,尤其在污染治理方面。以水污染治理為例,“十二五”期間,城市污水處理管網和垃圾處理廠的數量均將較“十一五”翻番,目前我國仍有435個縣城沒有建設污水處理廠,1000個主要縣城沒有垃圾處理廠,前景廣闊。
企業加速發展是重點
“中國的環境拐點尚未來臨,未來各級政府對環境質量會更加重視,這意味著環保產業的發展將處于高速成長期。”黃武俊分析認為,環境拐點的到來往往伴隨著環保投資的高峰期,是環保相關建設、設備和工程施工市場最旺盛的階段。從日本的經驗來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其集中工業污染治理的高潮期,其后投資額逐年下降,而污水處理、固廢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擴大則持續到了2000年前后。
黃武俊預測,我國的環境污染出現拐點最快也要等到2020年。在環保產業發展過程中,加大企業環保投資力度是重點。這其中主要涉及兩類企業,一類是排污型企業,另一類是環保型企業。在2002年公用事業實行市場化改革后,環保型企業投資明顯增加,他們以BOT、TOT等形式參與到城市環境設施建設和運營。2011年,全國已投運的3000多座污水處理廠中,采取特許經營模式的占42%。未來10年,企業仍然需要繼續發揮環保投資的主體作用,進一步加大污染治理的投入。
環保部科技標準司標準處處長馮波認為,未來環保產業大體可以分為兩大方向,一是延緩、阻止環境污染惡化的預防型產業,二是在污染和破壞已造成之后,針對問題而發展起來的污染治理和環境修復型產業。環保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應是技術導向型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