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電源結構的調整力度不斷加大,煤電市場逐漸冷落,取而代之的是各類新能源發電。有著近60年歷史的上海電氣電站集團是中國最早生產發電設備的企業,在過去基本靠煤電“吃飯”。而今想要繼續發展壯大,出路何在?電站集團規劃出了一條“技術引導市場”的創新道路。
國內首個百萬千瓦超超臨界二次再熱機組技術是電站集團今年的重點開發項目。這個機組擁有“三最”:最高的發電效率,比全世界最好水平47%高出0.94%;最低的發電煤耗,每發一度電比全世界最好水平節約5克;最少的排放量,比常規百萬級機組減少5%。項目實施后將取得一系列自主知識產權,使我國火力發電技術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電站集團技術開發處處長汪浩告訴記者,正是因為“技術引導市場”的正確思路,才有了二次再熱機組技術的落地。“08年之前的國內發電市場蓬勃繁榮,眾多的客戶訂單讓電站集團應接不暇,那時候難以將主要精力放在超前性的技術開發上。”然而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集團業務量驟減,一場改革勢在必行。大力倡導技術創新,將客戶引進來從而引導市場,成為了核心戰略。
08年年底,集團研發中心成立。這個整合了電站集團技術優勢資源的研發一體化平臺,初創時期以核心技術研發為主,去年經過細化定位,主要承擔新能源、新產業技術開發和自主科技開發的任務。700℃高效超超臨界燃煤機組、電廠遠程診斷服務、太陽能熱發電、超導電機、洋流發電、海上風電……這些都是具有前瞻性的創新項目,雖然目前尚未被實際運用,卻是為了集團將來的發展戰略考慮。
上海交大、上海理工、上海大學、清華大學、西安交大、中科院等單位是電站集團的“盟友”,另外還有30家以上的長期合作單位。總工程師袁建華說,“用戶、科研單位再加上我們,這就是協同創新”。二次再熱機組是個很好的例子,從2011年項目策劃開始,電站集團與國電集團、中電工程顧問公司在前期準備工作、相關技術的聯合研發方面進行了密切合作。
在煤電方面,電站集團還與華能集團、華東電力設計院合作,開發國內最大容量的120萬千瓦機組,目前設計方案已經完成。袁建華介紹,由于發電機組的研發成本非常高,原來用戶考慮新技術應用的安全可靠性,希望由外方技術擔保和技術引進,而現在電站集團的許多技術實力已經足以打破國外技術壁壘,120萬千瓦機組就是為瞄準國外市場做鋪墊。
在核電方面,電站集團目前已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其關鍵技術如1790mm汽輪機長葉片已完成開發。今年將再完成1905mm的長葉片開發,為核電發展提供優質的高性能產品。
電站集團關注發電機組生產的同時,也并沒有忽略環保的重要性。副總裁吳煥琪透露,廢氣及粉塵排放控制是集團環保業務的核心。廢氣包括硫化物和氮氧化物,其中脫硫技術已經較為成熟,而集團目前在該行業排名第一。針對氮氧化物和粉塵,則有多種方式,包括直接升級鍋爐技術、加入化學反應物、低低溫儲存粉塵等等,這些環保技術也有利于能源的回收利用,同樣在行業內處于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