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器工業基礎較好,經過努力可以做得更好。”在近日召開的中國電器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電協)四屆四次理事會上,中電協終身榮譽會長陸燕蓀的一席話,情辭懇切、語重心長,既是對電工行業多年來開拓奮進取得驕人業績的充分肯定,也是對在新形勢下電工行業加強創新驅動,推進轉型升級,盡快實現由大到強目標的期許和希望。
與往屆相比,此次會議意義非同一般。中電協四屆四次理事會是在新一屆政府面臨職能轉變,電器工業重點推進主攻高端、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召開的。
“政府部門職能將有所轉變,中電協如何組織引導行業應對新形勢、新挑戰?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如何跟進管理和更好地為會員企業服務?”中電協常務副會長楊啟明在此前召開的四屆七次會長會議和分支機構秘書長會議的講話中,提出其研討交流的主旨議題。
“加快轉型升級,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第一要務。”陸燕蓀在講話中強調的這一關鍵詞,凸顯出電工行業未來發展的主基調。
經濟企穩回升
作為我國機械工業的一支生力軍,電工行業多年來的發展奮進,可以用“飛速”來形容。但“去年經歷了最為艱難的一年。”
會議分析認為,其嚴峻挑戰來自多方面:國內外宏觀環境方面: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持續蔓延,全球經濟復蘇乏力;電工行業微觀環境方面:存在總體發展大而不強、原始創新能力較弱等問題。
盡管前行之路屢遭羈絆之困擾,但依托電工行業多年積淀的技術優勢,獨具特色、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以及充分發揮中電協上聯系政府、下服務企業的橋梁紐帶作用,引導全員認清形勢、提振信心,較好地把控住經濟形勢的企穩回升。
面對嚴峻挑戰,電工行業不平凡的業績,有目共睹。
出席會議的國家能源局總經濟師李冶、國家工信部裝備司副司長李巍、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等領導,對電工行業在過去一年中凝聚力量、攻堅克難的發展思路和有效舉措,以及在堅持科技創新、推進結構調整、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中取得的豐碩成果,給予充分肯定和好評。
楊啟明在總結梳理去年工作時談到:“在種種困難面前,電工行業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緊密圍繞行業‘十二五’規劃的實施,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按照‘抓主攻高端、促結構調整’的總體部署積極工作。進入第四季度,隨著國家經濟的企穩回升,電工產品產銷增幅回升,利潤總額增幅也實現由‘負’轉‘正’。”
此外,中電協積極采取多種措施,不斷加強分支機構管理,各項工作取得有效進展,有力地推進了行業健康發展。
中電協副會長兼秘書長方曉燕在中機聯段英才總經濟師解讀中機聯《關于社會團體分支機構財務管理方式的指導意見》后提出:“在新形勢下,協會作為社團機構其工作職能和內容也將有所改進,管理工作將進一步加強。”
突破發展瓶頸
此次會議內容豐富,重點突出,實效性強。
會上李冶、李巍、蔡惟慈等領導分別介紹了我國能源行業現狀及發展方向,我國裝備制造業取得的成績、存在問題和發展趨勢,機械工業經濟運行態勢等,同時針對電工行業的實際,分析了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他們認為,電工行業經過“十五”、“十一五”的努力,在部分技術領域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顯著標志是,超臨界及超超臨界機組、大型空冷機組、大型水電機組的開發和應用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已達國際先進水平,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處于世界最高水平。但目前,電工行業實現“由大變強”的目標,還任重道遠。
據分析,目前電工行業在大型燃氣輪機自主研發、燃氣輪機高溫部件研制,以及大型抽水蓄能裝備國產化等方面的能力水平尚有欠缺,已成為行業發展的掣肘。
而就在這次會上,傳出一個令業界欣喜的信息,電工行業這些發展中的“瓶頸”將有望突破和解決。
其利好信息來自中國工程院一重點項目。中電協秘書處詳細介紹了中國工程院《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項目中《能源裝備分課題》將開展的情況。重點介紹了該項目背景及重要意義;研究目標和主要研究內容;課題設置和進度安排;能源裝備分課題的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能源裝備分課題的組織管理和進度安排;能源裝備分課題的預期成果,以及能源裝備分課題任務分解等。
資料表明,我國制造業已形成較為齊全完整的產業體系,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在自主創新方面已經取得輝煌成就,但我國還不是制造強國。尤其是在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競爭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中國制造業面臨新的挑戰。
在此背景下,中國工程院設立了2013年重大咨詢項目《制造強國戰略研究》,旨在摸清我國制造業發展現狀,分析研究制約我國裝備制造業“由大到強”的瓶頸問題,提出促進我國裝備制造業結構升級、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措施建議。該項目分設3個綜合課題組,8個分領域課題組。課題組研究成員由院士、專家,相關部委、企業、協會、學會組成。
值得關注的是,該項目能源裝備分領域課題與電工行業結合最為緊密,涵蓋了發電設備制造業,以及相關上下游產業;輸變電設備制造業,以及相關上下游產業。其組織結構為:陸燕蓀為該課題組組長,孫昌基、舒印彪、郭振巖為該課題組副組長,且課題將由機械工業北京電工技術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