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2年新中國電解鋁行業首次突破100萬噸大關開始,中國的電解鋁開始了急速擴張。電解鋁產量的世界排名也很快在2001年被重排,中國人從此坐上了鋁產量大國的頭把交椅,這一坐就是11年……
在這11年間,電解鋁產業亂象叢生,企業“先上船,再買票”的現象屢禁不止,地方優惠政策層出不窮。雖然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各項政策治理電解鋁行業,尤其是希望通過在行業中實施兼并重組來降低產能,重塑有序的行業秩序,但是由于目前行業整體處于虧損狀態,企業兼并重組變得很難推進。
據相關資料顯示,中國電解鋁排名從1991年的世界第六位躍居2001年的世界第一產鋁大國,并首次實現了由電解鋁的凈進口國轉變為凈出口國。
2001年中國電解鋁產量為337.14萬噸,而去年才279.41萬噸,這近百萬噸的鋁產量突破就用了一年,而從1954年10月19日,撫順鋁廠生產出新中國第一批鋁錠開始,中國人用了38年的時間,鋁產量才突破100萬噸。
這還不算什么,速度的奇跡正在被一步一步地打破,電解鋁從935.83萬噸到1258.83萬噸,約323萬噸的突破僅僅用了一年時間。
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鋁工業后期的增長速度太快,使得國內的能源、環境、基礎原材料壓力很大,而且產量過大所導致的行業無序競爭正在威脅到電解鋁行業的健康發展,尤其是近年來電解鋁行業產能的過度釋放使得正常的市場秩序受到很大沖擊,整體行業面臨著虧損。
據不完全統計,到2010年底,全國電解鋁產能已達2300萬噸,實際產量1560萬噸,設備利用率僅70%。企業連續多年虧損,2012年1~11月鋁冶煉行業利潤-11.3億元,大大低于工業行業平均水平。
“之所以會出現這些現象,直接原因是國內外市場有色金屬價格下降,能源等價格上漲,利息支出等費用增加等原因!敝袊猩饘俟I協會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但進一步分析,有色金屬電解鋁企業虧損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產能過剩。
這種現象記者以為其實就是地方政府之間的相互博弈。一是各個地方為了追求GDP,一些無差異項目正在全國各地到處建設,電解鋁也是其中之一;二是各地政府都不喜歡本地資源出省,在建相關能源項目的同時,要求相關企業必須在當地建項目以配合這些資源。
在局部利益的驅動下,一些地方仍在加快電解鋁項目建設,甚至在招商引資中給予土地、稅收、優惠電價等方面政策支持。同時,還有一些企業還采用“先建再報批”等方式搶建項目,使電解鋁行業供大于需、行業競爭激烈、市場價格低位徘徊、企業盈利能力下降的矛盾更加凸顯,企業兼并重組工作難以推進。
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擬建電解鋁項目23個,總規模774萬噸,總投資770億元。如果擬建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到“十二五”末期,全國產能將超過3000萬噸,產能過剩的矛盾將進一步加劇。電解鋁行業這種無序擴張、重復建設的勢頭,如果不加制止任其發展,將會給國家、企業造成大量資源和資金的浪費。
改革開放之后,企業受到的行政束縛逐漸減少,市場主導開始顯現,為早期緩解我們國家鋁產量不足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改革開放中期,我國電解鋁工業的發展速度一直保持在世界前列。僅僅用10年時間,中國電解鋁產量就從1992年的109.06萬噸迅速發展到2002年的432.13萬噸,形成了以中國鋁業公司、青銅峽鋁業、云南鋁業、蘭州鋁業、包頭鋁業、山西關鋁、焦作萬方等為代表的大型電解鋁生產企業。
但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民營企業迅速發展,已成為有色金屬工業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煤炭、電力、紡織等領域的有關企業開始大規模投資有色金屬行業,其中有些沒有按照國家審批建設的企業擾亂了市場秩序,使得原本已經復雜的電解鋁行業變得更加錯綜復雜。
相關人士表示,目前推進兼并重組工作還要解決很多行業矛盾,企業如看不到盈利希望是不愿意去實施兼并重組工作。同時由于市場經濟放開了審批權,一些有實力、有資源的大集團寧可自己投資新建也不愿意去通過兼并延伸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