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據中國能源供應總量近七成的煤炭,逐漸成了中國抗 “霾”大戰中的重點殲滅對象。2013年4月1日,中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甘肅省蘭州市宣布,將徹底消除燃煤鍋爐污染;陜西省洛南縣表示,將在5月起全面開展禁燒煙煤工作。類似的“軍令狀”此起彼伏。
近期,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梳理煤炭產業鏈的生產和使用環節,追問煤炭開采和使用時的“綠化”進展。大型煤炭生產企業們自認為綠色開采做得比較好,“主要是利用過程中污染嚴重”;而煤炭主要的使用者——火電企業雖然面臨嚴格的環保要求,卻在脫硫脫硝上進展緩慢。他們在反思己過時,往往不忘扯上“難兄難弟”(鋼鐵和建材),以證明脫硫脫硝做起來并不容易。
業內人士指出,只有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減少煤炭消費量,才能從根本上擺脫霧霾天氣,而中國能源主要依靠煤炭的格局在未來幾十年內不會改變。要控制煤炭消費總量,主要就是控制鋼鐵、建材、化工三大行業。
不受青睞的清潔煤炭
如果煤炭生產企業能夠增加篩選環節的投入,做到細分煤種,為下游的用戶提供更高品質和更高燃燒效率的燃煤,將能夠減少煤炭燃燒過程中的污染物排放,緩解煤炭使用企業的環保壓力。但是中國品質相對較高的煤炭占全部產量的比重卻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清潔的煤炭似乎并未能獲得市場的青睞。
公開資料顯示,世界主要產煤國家在上個世紀的原煤入選率就已經達到了70%以上,發達國家入選率達到85%-90%,而我國2011年原煤入選率僅達50.9%,2015年的目標值是65%。
重慶能源集團的任先生告訴記者,中國的洗精煤等潔凈煤正面臨推廣難題,除了大型煤炭企業還在堅持使用選煤廠,資質薄弱的中小煤礦的選煤廠甚至已經淪落成“花瓶”擺設。
“不只我們一家閑置,客戶不愿意買高價的洗選煤,市場需求不旺。”一位選煤廠的工作人員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由于去年以來煤炭價格一路走低,公司不愿投入更多的資金在洗選環節上,他已經一年多沒有上班了。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0年底,全國共有各類煤礦1.4萬余處,而選煤廠不到2000處。由于一度缺乏強制性的國家標準,這些為數不多的選煤廠普遍開工不足。
一位地方煤炭協會的秘書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說,“動力煤煤種很多,多是以燃煤熱值來衡量產品,沒有強制執行的入選標準,普遍的入選率只有30%左右。這些高灰高硫動力煤燃燒給環境造成極大的損害。由于政策與標準雙重缺位,使得我國沒有形成優質煤價市場和用戶使用洗精煤的機制。”
西南地區一家電力公司的知情人士透露,該電廠為節省成本使用劣質煤發電,煤中含硫量較高,加上使用中溫中壓的循環流化床鍋爐 (燃燒溫度一般只有800至900攝氏度),燃燒不充分,發電過程中產生的粉煤灰中硫分、游離氧化鈣含量較高。
上述地方煤炭協會秘書長建議,在當前煤炭市場供應寬松的情況下,應該限制劣質動力煤的開采和使用,優先使用更優質的褐煤,對它們的開發和利用應有特殊政策,而低灰分高活性褐煤應作為煤炭深加工的原料,盡量避免用作動力煤,用在鍋爐燃燒或者做發電燃料上。
由于沒有經過洗選環節,中國華北、西北地區一些低灰觸點的動力煤在常規燃燒設備中燃燒時,難以實現充分燃燒,不僅效率降低,還給環境帶來污染。
中國政府試圖拉近與世界的差距。國土部最新出臺的煤礦“新三率”試行標準明確要求,對于新建和改擴建煤礦,原煤入選率原則上應達100%。
煤炭生產企業的吃干榨凈
飽受詬病的煤炭生產企業們正在試圖使生產環節變得更綠色一些,但是這樣的努力卻讓企業面臨較大的經濟負擔。
山東能源集團董事長卜昌森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公開表示,采用綠色開采就需要投入大量資本,一噸煤則需要提高一百到一百五十元錢的成本。
2012年以來,煤炭價格接連跳水,已經影響到煤炭企業的盈利能力,讓他們的綠色生產難以為繼。多份年報顯示,在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各煤炭公司都加強了成本控制。
煤炭市場分析師認為,“三西”煤因運距遠、流通費用高,600元/噸是最低價位,平倉價格若低于600元,必然會促使煤企成本上升,煤價倒掛,利潤全無。而最近一期的環渤海地區發熱量5500大卡動力煤的綜合平均價格報收617元/噸。陜西、鄂爾多斯地區部分中小型煤礦春節后一直沒有復工。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了解到,為了能夠攤薄成本,一些煤炭生產企業打起了吃干榨凈的主意。淮北礦業的員工康先生告訴記者,淮北礦業建立了低濃度瓦斯電廠以及污水處理廠,充分利用煤炭資源,“建議大型煤炭企業建設選煤廠、坑口電廠、水泥廠、污水處理廠,把煤吃干榨凈。 ”
與淮北礦業一樣,重慶能源集團下屬燃煤電廠產生的粉煤灰和爐底渣綜合利用率在90%以上,被用于水泥、混凝土等建材生產行業。任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呼吁,國家應實行粉煤灰綜合利用減免稅的優惠政策,以鼓勵粉煤灰利用。
但是并非所有的煤炭企業都愿意在清潔生產上下工夫,尤其是中小型煤炭企業,“過了黃金十年,行業進入微利,生存是首要難題,哪有錢搞環保? ”山東一家小型煤礦企業的工作人員在接到記者的采訪電話時直言,該公司沒有計劃增加環保投入。
上述地方煤炭行業協會的人士說,在行業不景氣的前提下,環保的難題似乎只有利用政策法規約束,輔助以經濟補貼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