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針對國務院近日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的落實,近日在能源基金會主辦的“重塑藍天:空氣質量管理國際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普遍認為,政策推進力度直接決定了目標實現的可能性。
為確保落實,環境保護部污染防治司司長趙英民表示,將強化《行動計劃》的監督考核,目前正在研究制定監督考核管理辦法,希望構建以空氣質量改善為核心的目標責任考核體系,考核和評估的結果將作為對地方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
專家質疑煤改氣
趙英民表示,當前中國大氣環境污染形勢十分嚴峻,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當中分階段出現的問題,中國在近三四十年內集中體現出來。傳統煤煙型污染尚沒有得到解決,以PM2.5為特征的區域復合污染逐步顯現。
《行動計劃》明確,到2017年,除必要保留的以外,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基本淘汰每小時10蒸噸及以下的燃煤鍋爐,禁止新建每小時20蒸噸以下的燃煤鍋爐。其他地區原則上不再新建每小時10蒸噸以下的燃煤鍋爐。京津冀區域城市建成區、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區域要加快現有工業企業燃煤設施天然氣替代步伐。到2017年,基本完成燃煤鍋爐、工業窯爐、自備燃煤電站的天然氣替代改造任務。
燃煤鍋爐淘汰之后,部分城區的取暖將實施以燃氣為主的熱電聯產。記者近日從北京市海淀區環保局了解到,自11月15日(北京開始集中供暖)開始,環保部門將連續開展燃煤鍋爐的違法檢查,重點檢查二氧化硫排放達標情況。長期來看,小鍋爐的淘汰仍將是重點內容,要求有條件的企業實施燃氣供暖,或者電取暖。
據了解,目前北京城區的四家燃煤電廠(華電、國華、石景山、高井)已經改成天然氣熱電聯產。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副校長倪維斗在會上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說,燃氣熱電聯產排放中含有大量的NOx(氮氧化物),它是PM2.5的主要構成。盲目擴大燃氣范圍,不但不利于除霾,反而會惡化PM2.5的狀況。
倪維斗表示,就分析來看,大氣灰霾主要來自于PM2.5,PM2.5是兩種物質的混合,即一次顆粒物和二次顆粒物。其中,工業、建筑,交通、電力、其他生產和生活活動以及天然源排放都將形成一次顆粒物。在光化學作用下,由氣體向顆粒物轉化而形成二次顆粒物。在多數情況下,重污染天氣主要是由二次顆粒物構成,重污染時二次顆粒物濃度占比為50%~80%,在PM2.5中的比例明顯增加。因此,要重點防止二次顆粒物形成霧霾。
在光化學作用下,人為原因會導致NOx排放再生。NOx來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燒,還有車輛排放。VOC(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來源主要是化學工業、汽車尾氣、洗衣房、印刷業、秸稈燃燒。由此,倪維斗認為,控制NOx和VOC是解決霧霾的重要環節。
目前,北方城市已經進入取暖季。倪維斗認為,研究各種采暖方式,首先應考慮排放的NOx是多少。燃燒同樣熱量的燃料,燃氣與燃煤兩種方式排放NOx的量差不多。但是,與燃煤熱電聯產相比,燃氣熱電聯產熱電比小,這意味著,為得到同樣的熱量,燃氣熱電聯產需要燃燒更多的燃料,導致NOx排放量比燃煤熱電聯產更多。
倪維斗分析說,當前采用我國自主的清潔煤燃燒技術,可以以燃煤為燃料,通過熱電聯產產生同樣的熱量,而NOx的排放量僅為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方式的3%。天然氣替代燃煤應循序漸進,盲目進行煤改氣或許會適得其反。
政策亟待分解細化
《行動計劃》發布之后,重點區域的聯防聯控備受關注。按照目標要求,到2017年,要實現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細顆粒物濃度分別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針對《行動計劃》對京津冀地區的特別要求,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賀克斌教授表示,京津冀地區的霧霾為什么這么集中?因為霧霾和二次污染密切相關。歷史數據表明,二次污染在PM2.5的成因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跟霧霾特別相關的二次污染成分已從上世紀90年代的30%提升到現在的50%多、接近60%。而二次污染又和工業生產密切相關。從2000年到2010年的數據顯示,京津冀地區的煤炭消費、發電量、鋼產量、水泥產量均成倍增加。特別是在全國占比中,京津冀地區占國土面積的2.3%,卻集中了9%的煤炭消耗、7%的發電量、27%的粗鋼產量、8%的水泥產量,重工業相對集中是京津冀霧霾嚴重的重要成因。
由此,無論是目標要求還是措施制定上,《行動計劃》對京津冀地區采取了較其他地區更為嚴厲的要求。賀克斌認為,依據現在可以明確量化的措施初步分析表明,雖然PM2.5濃度會明顯下降,但是要達到25%的下降目標還存在不確定性。
賀克斌建議,當下,政策的落實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與《行動計劃》政策內容相關的、目前還沒有特別量化、細化的措施,亟待細化并分解落實。尤其是到了地方層面,要很好地落實更需量化和細化。他認為,政策能否真正落實并監管到位,直接決定了減排25%的目標能否實現。
針對落實,趙英民表示,下一步,中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要以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為出發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構建大氣污染防治的新機制,切實改善環境空氣質量。近期,要以貫徹《行動計劃》為契機,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氣預警應急機制。
同時,要強化對《行動計劃》的監督考核,目前,相關部門正在研究制定監督考核管理辦法,希望構建以空氣質量改善為核心的目標責任考核體系,每年對各省、各地區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估考核。要積極開展排污許可證管理條例、機動車污染防治條例等前期研究論證工作。還要加快修訂相關法律法規,環保部正加緊研究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法》的修訂工作,重點解決環境保護中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問題,標本兼治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為確保落實,環境保護部污染防治司司長趙英民表示,將強化《行動計劃》的監督考核,目前正在研究制定監督考核管理辦法,希望構建以空氣質量改善為核心的目標責任考核體系,考核和評估的結果將作為對地方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
專家質疑煤改氣
趙英民表示,當前中國大氣環境污染形勢十分嚴峻,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當中分階段出現的問題,中國在近三四十年內集中體現出來。傳統煤煙型污染尚沒有得到解決,以PM2.5為特征的區域復合污染逐步顯現。
《行動計劃》明確,到2017年,除必要保留的以外,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基本淘汰每小時10蒸噸及以下的燃煤鍋爐,禁止新建每小時20蒸噸以下的燃煤鍋爐。其他地區原則上不再新建每小時10蒸噸以下的燃煤鍋爐。京津冀區域城市建成區、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區域要加快現有工業企業燃煤設施天然氣替代步伐。到2017年,基本完成燃煤鍋爐、工業窯爐、自備燃煤電站的天然氣替代改造任務。
燃煤鍋爐淘汰之后,部分城區的取暖將實施以燃氣為主的熱電聯產。記者近日從北京市海淀區環保局了解到,自11月15日(北京開始集中供暖)開始,環保部門將連續開展燃煤鍋爐的違法檢查,重點檢查二氧化硫排放達標情況。長期來看,小鍋爐的淘汰仍將是重點內容,要求有條件的企業實施燃氣供暖,或者電取暖。
據了解,目前北京城區的四家燃煤電廠(華電、國華、石景山、高井)已經改成天然氣熱電聯產。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副校長倪維斗在會上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說,燃氣熱電聯產排放中含有大量的NOx(氮氧化物),它是PM2.5的主要構成。盲目擴大燃氣范圍,不但不利于除霾,反而會惡化PM2.5的狀況。
倪維斗表示,就分析來看,大氣灰霾主要來自于PM2.5,PM2.5是兩種物質的混合,即一次顆粒物和二次顆粒物。其中,工業、建筑,交通、電力、其他生產和生活活動以及天然源排放都將形成一次顆粒物。在光化學作用下,由氣體向顆粒物轉化而形成二次顆粒物。在多數情況下,重污染天氣主要是由二次顆粒物構成,重污染時二次顆粒物濃度占比為50%~80%,在PM2.5中的比例明顯增加。因此,要重點防止二次顆粒物形成霧霾。
在光化學作用下,人為原因會導致NOx排放再生。NOx來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燒,還有車輛排放。VOC(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來源主要是化學工業、汽車尾氣、洗衣房、印刷業、秸稈燃燒。由此,倪維斗認為,控制NOx和VOC是解決霧霾的重要環節。
目前,北方城市已經進入取暖季。倪維斗認為,研究各種采暖方式,首先應考慮排放的NOx是多少。燃燒同樣熱量的燃料,燃氣與燃煤兩種方式排放NOx的量差不多。但是,與燃煤熱電聯產相比,燃氣熱電聯產熱電比小,這意味著,為得到同樣的熱量,燃氣熱電聯產需要燃燒更多的燃料,導致NOx排放量比燃煤熱電聯產更多。
倪維斗分析說,當前采用我國自主的清潔煤燃燒技術,可以以燃煤為燃料,通過熱電聯產產生同樣的熱量,而NOx的排放量僅為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方式的3%。天然氣替代燃煤應循序漸進,盲目進行煤改氣或許會適得其反。
政策亟待分解細化
《行動計劃》發布之后,重點區域的聯防聯控備受關注。按照目標要求,到2017年,要實現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細顆粒物濃度分別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針對《行動計劃》對京津冀地區的特別要求,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賀克斌教授表示,京津冀地區的霧霾為什么這么集中?因為霧霾和二次污染密切相關。歷史數據表明,二次污染在PM2.5的成因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跟霧霾特別相關的二次污染成分已從上世紀90年代的30%提升到現在的50%多、接近60%。而二次污染又和工業生產密切相關。從2000年到2010年的數據顯示,京津冀地區的煤炭消費、發電量、鋼產量、水泥產量均成倍增加。特別是在全國占比中,京津冀地區占國土面積的2.3%,卻集中了9%的煤炭消耗、7%的發電量、27%的粗鋼產量、8%的水泥產量,重工業相對集中是京津冀霧霾嚴重的重要成因。
由此,無論是目標要求還是措施制定上,《行動計劃》對京津冀地區采取了較其他地區更為嚴厲的要求。賀克斌認為,依據現在可以明確量化的措施初步分析表明,雖然PM2.5濃度會明顯下降,但是要達到25%的下降目標還存在不確定性。
賀克斌建議,當下,政策的落實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與《行動計劃》政策內容相關的、目前還沒有特別量化、細化的措施,亟待細化并分解落實。尤其是到了地方層面,要很好地落實更需量化和細化。他認為,政策能否真正落實并監管到位,直接決定了減排25%的目標能否實現。
針對落實,趙英民表示,下一步,中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要以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為出發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構建大氣污染防治的新機制,切實改善環境空氣質量。近期,要以貫徹《行動計劃》為契機,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氣預警應急機制。
同時,要強化對《行動計劃》的監督考核,目前,相關部門正在研究制定監督考核管理辦法,希望構建以空氣質量改善為核心的目標責任考核體系,每年對各省、各地區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估考核。要積極開展排污許可證管理條例、機動車污染防治條例等前期研究論證工作。還要加快修訂相關法律法規,環保部正加緊研究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法》的修訂工作,重點解決環境保護中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問題,標本兼治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