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自動化將是未來制造業發展主流,機器人作為直接生產參與者,所占比例較重。可以肯定的是工業機器人在生產中的應用,勢必會對傳統勞動力造成一定沖擊。
在這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工業機器人實現了技術持續進步、控制系統智能化、外圍配套設備協作能力提升,以及制造成本下降,為工業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創造了必要的技術經濟條件,工業機器人大規模應用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
最為典型的就是缺少勞動力的日本,不僅較早地使用工業機器人,而且積極地探索工業機器人技術。而在全球金融危機后,主要工業化國家在重塑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戰略的指導下,出于生產設備“現代化”的需要,也引致了工業機器人的需求擴張。
如今,在全球都在推行工業自動化生產的浪潮之下,工業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在生產線中所占比重越來越高,相應的某些生產環節人力的作用不可避免的被弱化,或許將在之后直接影響到就業問題,畢竟制造業是容納大量務工人員的重要行業之一。而制造業又是容納大量務工人員的重要行業之一,致使人們對自身失業的恐懼增加。然而,工業機器人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真的是這樣的么?經研究及數據表明并非如此。
第一,生產線上引入工業機器人確實替代了人力勞動,但是不能靜態地將此歸納為“機器吃人”。從歷史角度看,更多、更具效率的機器的使用,不僅極大地釋放了生產力,而且增加了生產的迂回性,還衍生出了數目眾多的新產業,相應地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同樣如此:在減少生產線勞動力數量的同時,也創造出了其他的用工需求。
第二,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對勞動力市場的另一種影響是對就業結構的影響。引入工業機器人后,制造業的生產流程和管理方式也將隨之進行適應性調整。制造業企業中生產一線低技能,甚至是部分熟練工將被工業機器人替代,而調試、維護和控制工業機器人的技術性崗位將會相對增加。在產業層面上,隨著產業的高端化,特別是高端制造業的發展,將會增加知識型員工的需求,也會相應地帶動生產性服務業從業人員的增加。換言之,工業機器人的引入將使就業結構高端化。
雖然工業機器人應用會沖擊現階段勞動力市場,但它并非沒有帶來工作機會,在技術型人才需求上將保持旺盛態勢。
研究表明,在未來八年中,將會創造多于200萬個工作崗位,生產力和競爭力也是制造企業在全球市場上不可或缺的。機器人和自動化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由于機器人和自動化有些工作量減少了,但研究強調它們也創造了更多的工作機會。機器人生產線的日常維護、修理等方面都需要各方面的專業人才來進行處理,這就無形中帶動了一大批與機器人相關的就業途徑,產生的新崗位也是非常之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