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最令我國纜企頭疼的,一是電纜走不出國門,二是自己辛苦生產出來的合格電纜產品,出了國門到了其他國家竟然成了“非標”產品……好不容易“走出去”卻因一個“非標”又被“打回來”,這是怎么一回事?
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問題往往出在“標準”上,所謂“非標”意味著不符合標準,因此如何能夠滿足國外標準,才是國內電纜實現走出去的第一步。比如當我國合格電纜產品要進入美國市場,就必須要通過UL認證,而到了歐洲市場,則要符合歐盟的標準。而歐盟為了給其他國家電纜生產企業設置阻礙,往往是兩年就重新修訂一次標準,苦得別國電纜生產企業成天圍著標準轉。
正因為吃了太多“非標”的虧,才顯示出我國電纜生產企業制定標準的能力和意識還不足,如果我們的電纜生產企業能夠手握制定標準的權力,自然就不會出現“非標”現象,更避免了我國電纜企業“走出去”卻又被“打回來”。事實上,對于“制定標準的能力和意識還不足”的問題,不僅僅體現在電線電纜行業,即便連電纜的下游風電、光電復合、智能電網等產業的前沿產品,也面對相同的困境。
前不久發生了一件轟動國內電纜行業的事件——美國通用電纜與上海電纜研究所合作,準備制定鋁合金電纜方面的標準,這意味著一旦標準制定出來,鋁合金電纜市場幾乎就是美國通用電纜的天下了。顯然,標準是它制定,隨便設幾個“門檻”,國內生產的就成了“非標”產品,還談何市場競爭、公平競爭?
標準的重要性在國際競爭中尤為突出,此次的標準制定,應引起國內電纜生產企業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大型的電纜生產企業,應該從通用電纜身上得到啟發,努力采取主動,積極制定相關標準。
我國電纜企業一旦獲得制定標準的權利,主導制定標準,就能夠牽制其他競爭對手,特別是國外對手企業,從而改變長期跟著別人后頭走的局面。除此之外,還能為國內的一系列貿易提供保護壁壘,進而削減國外電纜生產廠家競爭力,維護國內電纜生產廠家切實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