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作為國家能源基地的優勢正在進一步凸顯。近日,國家能源局發布的《2014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提出,將加快清潔煤電基地和輸電通道建設,在煤炭、風能資源富集的內蒙古等地建設大型燃煤電站(群),并且加快推進內蒙古多條電力外輸通道。
業內人士分析,這表明呼吁多年的內蒙古煤電基地建設正在提速,內蒙古電力外輸通道建設可能迎來突破的“窗口”。
清潔能源的外送尷尬
數據顯示,內蒙古現有電力裝機容量8266萬千瓦。與火電相比,內蒙古風力發電裝機的快速增長更加值得關注。1989年,內蒙古率先在全國規模化開發風電,目前裝機容量已達1700多萬千瓦,居全國之首。
在內蒙古電力裝機快速增長的情況下,由于地區用電增長較緩,電網接納風電能力有限,嚴重制約了風電發展。目前,內蒙古可再生能源發電普遍存在利用小時數少、效益低的狀況。
龍源內蒙古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葛嵐介紹說,目前項目運營中首先面臨的問題是限電,從投產到2013年年中因限電累計損失電量達4.15 億千瓦時,年平均限電率約在20%,因此損失銷售收入近2億元,對企業經濟效益影響明顯。
據華能新能源蒙西公司反映,2012年,蒙西地區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約1950 小時,棄風限電比例已超過20%.
據國家電網內蒙古東部電力有限公司有關人士介紹,2010 年至2012 年,蒙東風電利用小時數從2221 小時下降到1605 小時,棄風問題成為影響風電健康發展的突出矛盾。
清潔能源企業遭遇棄風限電的尷尬,業內人士將此歸因于內蒙古近幾年電力外輸通道建設滯后。
據了解,內蒙古蒙西電網電力外輸目前僅有兩條送華北電力通道,最大外送電能力僅為400 萬千瓦,均為2008年以前建成,之后的6年間沒有增加一條外輸通道。
而在國家電網管轄的內蒙古東部地區,風電年利用小時數同樣有限,也受東北電力需求低迷以及電網網架建設滯后的影響。
中東部治理霧霾的機遇
按照國家能源局的工作指導意見,2014年,京津冀魯將削減原煤消費合計1700萬噸;全國淘汰煤炭落后產能3000萬噸,關停小火電機組200萬千瓦;力爭實現煤電脫硫比重接近100%,火電脫硝比重達到70%.
不僅如此,意見還提出嚴格控制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煤電項目;新建工業項目禁止配套建設自備燃煤電站;除熱電聯產外,禁止審批新建燃煤發電項目;現有多臺燃煤機組裝機容量合計達到30萬千瓦以上的,可按照煤炭等量替代的原則改建為大容量機組。
為了促進京津冀重點區域空氣質量改善,國家能源局還要求制訂出臺重點省區能源保障方案,抓好包括增供外來電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等5個方面127個重大項目落地,優化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和空間布局。
數據顯示,京津冀魯地區和長三角地區的燃煤電廠裝機容量均達到1.3億千瓦,按地區面積折算,單位面積裝機容量分別是西部地區的13倍和26倍左右。這也被認為是中東部地區頻頻出現霧霾天氣的重要原因之一。
去年以來的種種跡象表明,京津冀魯和長三角地區治理霧霾倒逼火電企業環保升級改造和關停小火電步伐將明顯加快,中東部地區建設特高壓、實現“電從遠方來”的呼聲高漲。
內蒙古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于光軍認為,這都是內蒙古清潔能源發展和電力外輸通道建設面臨的外部“機遇”。
2013年6月,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可再生能源法執法檢查時,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一位官員向執法檢查組坦陳,要實現國家能源局規劃的到2020 年內蒙古風電規模達到5800 萬千瓦的目標,必須有大能力的電力外輸通道作為支撐。
中國電科院一位專家呼吁,一方面是中東部地區持續大范圍的霧霾籠罩,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清潔能源需要集中送出,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的構建顯得更為迫切。